發表時間:2022[民111]

熱門文章
哪一種運動才能真正對抗肌少症?
發表時間: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槓青年,先拿回人生選擇權
發表時間:2018-06-22

自從《紐約時報》專欄作家瑪希....

超載的星球,住滿寂寞的心靈

發表時間:2022-12-13 點閱:2917
Responsive image
     

過量的事物
 
現在的這個世界,所有事物都過量了。比方說,世界上有非常多書。根據數據機構保守估計,現存共有一億三千四百零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三本書,這還是到2016年上半年為止。到現在已經又多了好幾百萬本書了。不管怎樣,一億三千四百零二萬一千五百三十三,嚴格來說還是很──多。

並非一直都是這樣的。我們並不是一直都有這麼多書,理由很簡單。在印刷術發明以前,書仰賴手工製作,親筆寫在黏土、莎草、蠟或羊皮紙的表面。

就算印刷術發明了,也沒那麼多素材可以閱讀。十六世紀初,英格蘭某地若組成讀書會,很快就會面臨無書可讀的窘境,因為根據大英圖書館統計,當時每年大約只出版四十本不同書籍。所以,熱心的讀者很容易就能跟著讀完每一本出版的書。

「各位最近都讀些什麼呢?」假定讀書會裡的某個假想成員問。

「有什麼就讀什麼囉,西德瑞克。」對方想必會這樣回答。

不過,情況轉變得很快。到了1600年,英格蘭每年已約有四百本不同書名的書出版,比上世紀增加了十倍。據說英國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是最後一個讀遍群書的人,但算一算這是不可能的事,因為他在1834年去世,那時存在的書已經有數百萬本。不過有趣的是,當時的人還會相信人有可能飽覽群書,現在沒有人會相信這種事了。

我們都知道,即使能打破速讀的世界紀錄,我們能讀完的書也永遠只是現存書籍總量極微小的一部分。我們淹沒在書海裡,正如我們淹沒在數不盡的電視節目裡。可是,我們一次只能讀一本書,一次也只能看一個電視節目。我們周圍的事物全都數以倍增,可我們依然只是單獨個體。只有一個我。比起網際網路,我們全都很渺小。想要享受生活,我們可能必須停止再去想那些我們永遠沒辦法讀的書、看的電視、說的話、做的事,轉而想想要怎麼在能力範圍內享受這個世界。活在人的尺度內。專注於我們做得到的那幾件事,別執著於做不到的那千百萬件事。不要貪求平行人生。找數字小一點的運算。當一個自豪且獨特的個體。一個不可分解的質數。

 
寂寞的解藥

 
現代生活的矛盾就在於,我們從未如此緊密連結,然而也從未比現在更加孤單。私家轎車取代了公車。在家工作取代了工廠,也正漸漸取代開放式辦公室。電視取代了音樂廳。Netflix正逐漸化身為新型態電影院。社群媒體取代了在酒吧認識的新朋友。推特取代了茶水間。個人主義也取代了共同體。我們面對面談話的次數愈來愈少,比較常用帳號分身與人互動。

我發覺這幾年,我的線上好友不斷增加,但現實生活中會見面的朋友卻在縮減。我下定決心要改變這件事。我努力逼自己多出門,每星期至少與朋友交際一次,漸漸也覺得沒那麼難了。

我不是會緬懷黑膠唱片或光碟的那種人,但我很懷念面對面的人際接觸。不是Facetime,不是Skype,而是實際與某人說話,冒著風雨,頂著陽光,彼此之間除了空氣沒有其他阻擋。在家裡,我盡量放下筆電,多跟孩子說話,免得他們長大以後,覺得自己的重要性還不如一台MacBook Pro。我也盡量不把麻煩當理由,無故取消與朋友的約會。

這確實很費力,真的非常困難。有些日子我甚至覺得,說服北韓放棄開發核武,比起說服我自己不要還沒吃早餐就開了十七次社群媒體,可能都還容易得多。

線上社交很容易,風雨無阻。永遠不需要叫計程車,也不用把襯衫燙平。而且有時候也很美好,事實上常常都很美好。但在我靈魂最深、最深的隱密深處,我意識到無臭無味、人工照明、數位化、分門別類、企業擁有的環境,並不能滿足我所有的需求,就像外帶餐點怎樣也取代不了在一家溫馨餐館吃飯的純粹樂趣。而我,這個一度因焦慮引起廣場恐懼症的人,正慢慢強迫自己花久一點的時間,接觸那個風吹雨打、一團混亂的空間,我們有時候仍會浪漫地稱之為現實世界。



►►本文摘自:《在焦慮星球上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