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67期]:重返 從新鄉土現象到長篇歷史小說風潮

點閱:2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4.09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最新發刊 : 2024-09-01

雜誌類型 : 月刊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本期內容簡介

2000年迄今長篇歷史小說的成果十分可觀,名作輩出,質量均佳,可以說是豐收期,這也讓研究者有更足夠多文本,足以支撐研究質量。就臺灣文學的發展脈絡來看,以臺灣農村經驗為內容的書寫,一九七○年代稱為鄉土文學,一九八○、一九九○年代則拓衍為臺灣文學、臺灣文學本土化。就鄉土文學的內容來說,則已然包容了整個臺灣文學,而非限於農村經驗。其特色是以寫實主義為主要方法,劃定的界線與範圍為具有臺灣本土意識的創作。此後長達二十多年的論述在心理與意識上,可以說是一段臺灣「身分」爭議與「確定」的歷程,就文學潮流的演替來說是邊緣取代主流的顯例。2000年之後以臺灣為「本體」的創作意識,隨著不同意識形態者的「地著化」,已無太多論辯,大體已成為習常與通則。其後的論者以「後」、「新」鄉土承續這樣的文學潮流,並引入「進口修辭」如後現代、後遺民、後殖民、逆寫、女性主義等理論詞語,來解析這二十多年的創作。

2000年之後臺灣作家經歷了身分「確定」的洗禮,在臺灣意動(conation)驅力下開始進行「臺灣塑造」以及「本體展示」的書寫,一時之間蔚為風潮,其中族群與母語主題的開展最為活躍。二十年來這座長篇歷史小說的花園,開出的不只是某一類的花朵,作家們各自有所堅持,努力耕耘,故爾其成果的燦然、豐盛,是足以令人歡慶的。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p.1)
  • ︱特稿︱五十年後的文學――楊牧八十四歲冥誕紀念(p.87)
  • ︱我們的文學夢︱用戲劇式思考翻轉人生――黃致凱的文學夢(p.104)
  • ︱作家關懷列車︱創作領域永遠的園丁群――曹永洋.閻振瀛.亮 軒.曹俊彥.林武憲.謝里法(p.112)
  • ︱草原副刊︱一個月不說話(p.123)
  • 島嶼串流 高雄、屏東、澎湖、花蓮、馬祖(p.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