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耳鼻舌

點閱:1

作者:許悔之著

出版年:2016

出版社:華品文創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37689

EISBN:9789865563585 EPUB

分類:詩詞  SDG2 消除飢餓  SDG8 合適的工作及經濟成長  SDG11 永續城鄉  

簡媜序:
 
……
如果允許我用「內部移民」籠統地涵蓋六○、七○年代以降,大量自尚屬窮鄉僻壤的各縣市湧入台北城的那群青春尋夢者,我或能解釋為何閱讀悔之的這本散文,別有一股深沉的感動。在城鄉差距宛若天壤的年代,那批生命力正值旺盛的尋夢者,在就業或就學的驅動下,毅然從舊式農業社會闖入現代商城,已然取得政經、文化霸權的台北,無疑是一批批飛蛾尋覓的光源。──來自社會底層的這群尋夢者,顯然缺乏資源作更遙遠的喬遷。
 
農業社會的遺痕與工商社會的烙印,使他們不自覺地擁有兩種心靈;一方面愈來愈像道地的市民在這座盆地裏成家立業;另一方面微妙地保持與原屬鄉園的連繫,他們慣於自稱桃園人、花蓮人、屏東人……,有時指稱家族老宅仍在原地,以加強自己仍未截斷與原屬鄉園的關係。從每年農曆春節時期,台北份外空蕩的景象可見一斑。
 
激變的八○年代或許是一個轉捩的關鍵,本土意識與席捲全島的經濟運動使長期被忽視的各縣市戲劇性地擁有豐厚資源成為兵家必爭之地;在目睹愈來愈惡質化的行政台北或都會台北或環境台北,這群已屆壯年的尋夢者之中不乏尋覓回流可能性的,他們逐漸放棄「台北=全島」的思考模式,透過各種層面的積極介入,更緊密的接續與原屬區域的關係,而這可能是另一次內部遷徙的開始。相較於早期那一波由懵懂無知的尋夢者所構成的內部移民潮,甚至更大膽地將它擺置在台灣墾拓史上來看,現在已經陸續成形的這一波遷徙,將會帶來何種變化,值得觀察。
 
我願意從這個背景來看悔之的這本散文,因為全書之中有一條隱形的思想動線貫穿前二卷,終於在第三卷躍然而出,或激昂、或傷懷、或絕望,從原屬的桃園台地至台北盆地而輻射全島,「濱海的安那其們」無疑是本書的壓軸,也是新生代擁有「兩種心靈」的許悔之針對現代社會之怪狀異象所作的省察記錄。
 
……
 
從「太陽還沒照到的地方」與「關於靈長類,及其他」二卷,不難窺見一個敏銳多思的詩人如何通過童騃年代、早熟憂鬱的少年歲月而儲備了文學的能量;又如何於生命真諦的苦思與現實實況的參與中鍛鍊出自己的風格。

許悔之
 
本名許有吉,1966年生,台灣桃園人,國立台北工專(現改制為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科畢業。曾獲多種文學獎項及雜誌編輯金鼎獎,曾任《自由時報》副刊主編,現為《聯合文學》雜誌及出版社總編輯。著有童書《星星的作業簿》,散文《眼耳鼻舌》、《我一個人記住就好》,以及詩集包括《亮的天》、《當一隻鯨魚渴望海洋》、《有鹿哀愁》、《肉身》、《我佛莫要,為我流淚》、《陽光蜂房》、《家族》等,此外另有英譯詩集Book of Reincarnation及三人合集《台灣現代詩Ⅱ》日譯詩集等詩作外譯,並與奚密、馬悅然共同主編《航向福爾摩莎:詩想臺灣》漢英對照詩集。

  • 封面
  • 目錄
  • 皮相之外 ── 序悔之散文集(眼耳鼻舌) 簡媜
  • 版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