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用愛與痛煉出你的詩
說來奇妙,本期《小日子》的封面故事〈為自己讀詩〉是在編輯會議中由實習生所提出,並獲得同期實習生的全面支持。當時聽到這個提案,編輯姊姊們感覺並不強烈,詩這個文體對於編輯跟我來說(所謂的30世代),我們仍舊讀詩,然而中間隔著若即若離的距離。此篇封面做完,我們真正明白,在現下臺灣的20世代,詩早已成為一種全面滲透的生活方式。
這次訪問的新生代詩人陳繁齊說:「寫詩有一種溫柔包覆的安全感,也紓解了那些說不出口的憂慮。」楚影說:「面對傷痕有很多種方式,而我選擇寫詩。」年輕一代用詩抵抗這個世界的不溫柔,嘲諷這個社會光怪的種種,寫詩跟讀詩是一種保護自己、也直視世界的方式。
相較於前輩詩人的高冷,新生代詩人不約而同地提及社群媒體對於詩的重要性:網路上簡短的閱讀習慣、高互動性、廣泛地閱讀的速度、沒有得過獎的人擁有一樣公平的發表舞臺等等,是好事也是壞事。前輩詩人夏夏就說,「比起以前,現在是詩的美好年代,但對詩人也是一個挑戰,被網路聲量影響,詩的風向就會越來越類似,所以我覺得,寫詩就必須忠於自我感受。」
在詩中摸索自己的人生,像是經歷過崩潰、重解、轉譯又死而復生的詩人任明信說:「寫詩的本身就是目的,並不是為了要走去哪裡,持續地走才重要。」被市場稱為「文青系饒舌歌手」的賴慈泓,覺得寫詞跟寫詩有異曲同工之妙,需要思考押韻跟畫面感,連新歌都取材自《人間四月天》的復古氛圍。
走出文學的殿堂,詩以各種型態生存在我們的生活環境裡,出版人陳夏民跟奧美廣告文案鱈莉都說:「詩是寫文案的重要養分。」諸多商業行為藏在詩的字裡行間,成功地驅動了消費者,高明的文字力量是你明知道它是有意圖而你欣然接受,詩確實有這種魔力。
陳繁齊也提出了作家羅蘭巴特:「文字僅是符號,提供讀者聯想管道」的看法來解讀詩的再度興起。簡短的文字及留白讓人想像跟解讀的空間更多,作者是誰似乎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此時此刻觀看著文字的你的心情,以及往後你提筆寫下的那些字,或許有一天,也能提煉成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