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恐懼不應壓過理性,而是協助理性。
時常周遊各國的人或許都會有發現,全球各機場免稅商店裡陳列架上,到處充斥著精神作用物質的販售,也就是咖啡、茶、巧克力、香菸與酒類。這樣不分國界的全球性商品早已深入我們日常生活周遭中,而這次我們報導的主角就是精神作用物質裡,佔據全球第二大貿易商品—咖啡。
在這裡,我們不會告訴你咖啡產業有多賺錢或怎麼賺錢(當然,這產業看起來的確很有賺頭),同時,也不會說咖啡因會有害健康的恐懼話術。我們要講的是,你到底喝的是咖啡還是其他食品?你以為便利超商裡的拿鐵都是鮮奶配咖啡嗎?奶精是牛奶做成的嗎?
從產業發展、成分拆解到工廠直擊,我們想要讓民眾清楚知道,台灣咖啡產業是怎麼形成的,而在此龐大商機下,民眾點了一杯咖啡但真正喝到的是什麼?在這些咖啡風味食品之下是否會對民眾健康有危害的風險,而這些就是我們本期要講的內容。
最後,我引述18世紀英國文豪Samuel Johnson所言「我們心中的恐懼保護我們免於邪惡,但恐懼不應壓過理性,而是協助理性。」見諸今日更顯價值。所以危言聳聽從來就不會是我們的目的,但面對接踵而來的各種食安風暴衝擊下,信任崩盤卻早已是台灣,甚至是全球食品業的最大危機。因此該如何拆解食品產業,讓長久以來不被看到的面貌能被真實呈現,並透過理性論述、科學驗證,讓民眾清楚知道自己吃的食品到底是什麼、怎麼製造的,才是《食力》最想做的事。
所以來一杯咖啡,慢慢品嚐本期內容吧!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