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長期以來,社會實踐被市場取向的當代藝術視為不堪一擊的對手:彷彿只是一個由社區/群中『自我感覺良好』的實踐者們所書寫構築的世界,卻無視於其類行動主義、反形式主義的立場,其實承襲了長久以來的藝術傳統,並可透過視覺藝術與劇場的歷史方法批判分析。埃爾格拉這本挑戰性十足的社會參與藝術入門書,肯定為仍在廣闊社會領域中的漂流者,提供了一個必不可少的羅盤。-克萊兒.畢莎普 (Claire Bishop)紐約市立大學當代藝術與展覽歷史教授
這是一本即時且極富思想性的參考著作。從實證、大量經驗與研究抽絲剝繭而生,這本書為探究社會參與藝術的複雜性,提供了課程與框架。埃爾格拉從行為藝術、教育學、社會學、民族學、語言學、社區/群與公共實踐的歷史,為這本書在不同領域間劃定了方法學的座標。與其是提出一個系統,他更像揭露如何讓情境作用與合理的能與不能。這本工具書讓我們得以思考進行社會參與藝術的困境,從而尋找適切的語言得以再現或討論其影響。-莎莉.邰蘭蒂(Sally Tallant)利物浦雙年展藝術總監
埃爾格拉這本具高度可讀性的書,絕對是任何有意教授或學習社會參與藝術的人的必備讀物。-湯姆.費克博爾 (Tom Finkelpearl)前紐約皇后美術館館長/現任紐約市文化局局長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保羅‧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
出生於墨西哥的保羅‧埃爾格拉(Pablo Helguera),目前是一位活躍於美國紐約的視覺與行為藝術家,並擔任紐約市現代美術館教育部門「成人與學術計畫」的主任。他的創作類型涵蓋了裝置、雕塑、攝影、繪畫、行為、與社會參與藝術,題材則廣泛地涉及歷史、教育學、社會、語言學、民族學、記憶與怪誕,並結合演說、博物館展示策略、音樂劇表演與虛構小說等形式。
埃爾格拉另一個身分是教育工作者,這使他對詮釋、對話、以及當代文化在全球實境中的角色等議題格外關注。在2006年的力作《動盪的汎美學校(The School of Panamerican Unrest)》,即為他結合多重視角、身分的代表作,不但被認為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的公共藝術計畫,也為社會參與藝術開拓了另一個新的類型。
譯者簡介
吳岱融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蓋當代藝術教育理論、女性主義教學法與博物館學等。近年研究議題專注藝術創作與身體知識、社會參與藝術教育,並透過「教學即為創作實踐」,強調教師與藝術家兩者身分的共棲與疊合,從藝術學院脈絡建立藝術教育的當代論述。
蘇瑤華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研究領域涵蓋文化規劃與城市再生、社會策展、博物館與可持續發展等。曾任寶藏巖國際藝術村草創總監,臺北市URS華山大草原「臺北那條通」城市後巷生活展、日本瀨戶內藝術祭「種子船」策展人,為社會參與藝術的實踐者和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