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在台灣(寫下這二字的此刻我竟莫名有些傷感),這一年總算是尚稱平靜地即將過完了。儘管詭譎波濤起伏。儘管不遠處並不。自年初起,或尤其近幾年,巨大的不安、不確定感時時侵擾,世局更浮盪,如將溢出杯緣的茶湯,許多「不在計畫中」甚至「失控」的事紛至沓來,彷彿誰都不能確定,再多、再縝密的思慮與計畫,真能幫助自己與人們面對自身處境與未來?果真如此嗎?會不會其實更是被焦慮綁架、脅迫(網路、各種媒體則成為強化的工具)?那些在計畫之外的事與人,該拿它們怎麼辦?或者,我們該拿這種「該拿它們怎麼辦」的心情怎麼辦呢?焦慮的源頭,是因無法掌握劇烈的時代變貌,無從計畫?或因不(再)相信計畫的實效與影響?──這許多年下來,我們這個號稱民主自由的國度的人民,被迫收下了多少跳票、空頭支票,以及伴隨的失望?這些心情,該以什麼樣的方式、作為,勉強抵禦?
是不是只能「做此刻能做的事」。這一年,我們試著擴大文學的現實邊界,以我輩的日常人與事製作互相呼應的系列專題(主要是與文學出版相關的職人們──當然,之於他們,文學也未必是全部),「給彼此一年的時間」,串連經驗、知識與記憶點,形成可憑依的視野、地圖。所以,一月有了「選書」職人專題,二月「出版社」年度計畫,三月略談翻譯與譯作現況,五月關注編輯,六月、七月則溯問作者端對書寫題材的現實面準備與生命核心,八月設計,十月新手,然後以十二月行銷專題作為壓軸。甚至四月「孩子氣」與十一月「動起來」不僅是作為區隔調劑,那也是我們試著以不同的角度,邀文學(職)人們一起,探觸文學的可能性。而九月的博碩論專題,則是好奇學院為了未來的作品、未來的出版,提供了多少高牆外忽略久矣的養分與火力。
每一期,在構想最初,我們並不覺得自己所知是足夠的;最新一期尤其做了大量的諮詢;製作期間則時時忐忑於可能做不好,不到位,不上不下;但在這樣一點一滴不得不緩步前進的過程中,應該還是比「之前的我們」,多懂了一些事吧,並總有好運氣遇見很棒的作者與同業。
這「美好的一年(計畫)」,做得怎麼樣,我們自己極難客觀評估;這也彷如「行銷」或「企畫」職務的字面訊息,行(do,go)在銷(sale,business)之前,企(wish,hope,dream)又在畫(plan)之前,那麼是否尚可容許我們擅自望文生義地歪解、超譯,並自問──且不以此論成敗──我們是不是有稍微做到,讓人感覺我們想動起來,更願想像、觸及讀者,且還沒放棄那些落點比行動遠些的想法?
而行銷或許是出版業中,尤其「活在(各種)計畫之中」的角色,也就更常承受各種變化的衝擊,並須更積極勇敢地去發現與衝撞讀者的需求、移情與寡情──也許是他們的工作更牽涉到許多人的關係。我們試著藉由此回專題,收集那些原本陌生甚至被漠視的聲音,並嘗試讓這些聲音彼此回應。
一年將盡,不論是誰,都要重定年度計畫了。但不論計畫或變化,回推起點初衷,又或者更開放地想像結局,其實都是人如何去直視並省察自身以及世界,角色,主體性,資源與定位,團隊關係與專長……計畫與變化的落差,很可能正是人心的落差。
計畫與變化水火不容?理想情況可以是:計畫能推動好的變化;而變化又能催生出有意思有意義的計畫,讓參與者得以全身心體察改變之影響,也因計畫的逐漸落實、靈活調整而感覺踏實愉悅。
那麼,不論是想像讀者或者其他任何一件事,也許就更可能興味盎然、能量飽滿地做下去了吧!
本期專題|讓我們想像讀者
行銷做為日常.產業觀察.整體思考.第一線實務
行銷作為創造.影響.價值.事件.動能.互動
.李令一談行銷的「後製」貢獻
新的出版地平線.詹宏志:去探險,活著回來,成為文藝復興者
.為村上春樹辦場演唱會
.董成瑜談文學IP改編影視
.期待「出版練習所」的可能
.朱亞君、莊靜君走過暢銷書黃金昔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