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工夫論

點閱:1

作者:吳新成著

出版年:2017

出版社:臺灣學生書局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72

ISBN:9789571517223

分類:哲學  

附註:含附錄

儒家有著自己的工夫體系。這種工夫是雙向用力的:向內體認「心之本體」或「本心」,向外落實在人品與行事上。不說更遠的源流,只宋元明三代直至清初的黃梨洲、王船山、李二曲諸人,無數儒家的先賢們,雖於倚輕倚重之間有所不同,但不探索心性、不注重道德實踐,便不成其為儒家。今天,說儒、好儒之人,亦繁有之,但知道儒家有這門工夫的很少,探索這門工夫的就更少了。儒家工夫不興,儒學不會興,書中有數篇特就此而發。又圍繞著研習和領悟儒家工夫的諸問題,集中探討了朱元晦、陸象山、王船山的工夫論。其中,對朱、陸兩家,尤其是對象山的討論,乃因徐復觀先生《象山學述》一文而展開。體悟心性,終會觸及生死問題,書中論錢穆先生的一篇,便有作者的思考在內。

作者介紹
 
吳新成
 
說來見笑,作者的本門專業是工業發酵,研究生讀的卻是輻射與核技術應用。不過,這都是三十年前的事了。學校出來後直接改行做了公務員,真正的興趣卻一直在文史上,所以有弄文的毛病,加入作家協會什麼的。到了二十多年前,覺得日子過得糊塗,問題很嚴重,便從重新認識孔子和魯迅開始。結果,就有了兩本專著,《論語易讀》以及《論語和我》,其餘所作的各種話題寬泛的文章都不足掛齒。之後,注意力相對集中於宋明理學,近十餘年來覺得必須非常重視儒家工夫。於是,就有了這本書。知道自己是認真的,祈禱因此得以稍補學力與才力之不足,倘或引起更多人對於儒家工夫的興趣,則何幸如之!

  • 讀《儒家工夫論》序 潘朝陽
  • 自序
  • 未做工夫慎言儒
  • 走出殿堂 知行合一
  • 立信說
  • 漫談儒家信仰
  • 錢賓四先生對儒家文化傳統的最大貢獻之我見
  • 孟子:工夫三說
  • 朱子之由「牧齋」到「困學」
  • 朱子參證儒家工夫之始末
  • 象山之「本心」與「辨志」
  • 讀復觀先生《象山學述》書後
  • 論「未發已發」
  • 由船山之說《中庸》而見其工夫論之結構
  • 附錄:花落花開──儒家教育權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