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訊 [第422期]:21世紀上升星座

點閱:390

作者:文訊雜誌社編著

出版年:2020.12

出版社:文訊雜誌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204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編輯室報告
 
文壇中堅世代起灶掌廚
 
2016年2月號《文訊》做過「小說引力――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專題。編輯部從台灣近千部小說中篩選404部,再由學者專家從中初選101部,作為票選基礎,廣邀各世代作家、學者、編輯、出版人記名票選出台灣長篇小說30部。上海、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則由各地評選小組,共選出10部。
相隔五年,2020年末,站在二十一世紀即將消逝的第一個20年,回顧似遠又近的二十世紀,既欣慰又哀傷;瞻望未來,文學長河依舊毫不遲疑的往前奔流;而2020這一年,我們面臨世紀規模的大疫情,一場沒有武器卻更殘酷的戰爭,不免興起對人世、對生命無措、無助之感。此刻我們能做什麼?文學、閱讀能撫慰安定人心?我們無法等到答案,只想為努力的作家、辛苦的出版社、愛文學的讀者,留下屬於這個新世紀的文學印記,勾勒出屬於這個時代的美學況味。
近幾十年,官方、民間策畫了許多文學獎,都卯足勁比誰的獎金高。這雖然不是壞事,但以一篇文章拿下高額獎金,加上征戰北中南可能都得獎,一年獎金遠超過作家一本書的版稅。而作家持續創作、努力超越自己;編輯盡力挖掘引導,企畫行銷絞盡腦汁,期待市場青睞。這件需要上中下游通力合作、長期投入、辛勤灌溉的產業鏈反而被漠視忽略。就算紙本書式微,出版社面臨與電子書並行出版或轉換的陣痛期,此一艱難時刻,仍有許多精彩作品競相產出。
我們要如何做?為了呼應文學世代嬗遞,文學創作與社會環境變遷,也和五年前「小說引力」區分,此次推出「21世紀上升星座――1970後台灣作家作品評選」,對象是1970後(含1970)出生的作家,從「詩、散文、小說」三個文類各評選出20本,共60本。
編輯部先收集整理三個文類「2000年元月~2020年8月」出版的書目。此一工作除了網路,「文訊.文藝資料研究及服務中心」定期蒐集、典藏文學書籍,並在《文訊》官網上持續提供的每月書訊,幫了大忙,每本書我們都看得見摸得著。初審書單出來,每個文類再由複審委員三人各挑20本進入決審,入圍決審書單作品每個文類由五位決審委員分別細讀,最後再經過每場三小時的決審會議,共同推出這個文類的20本代表作。
決選會議前的評選時光,多位委員經常到《文訊》的文藝資料中心查書,他們說大部分的書都讀過,僅有極少幾本錯過了,還好我們能馬上提供,也還有時間可以閱讀。看到評選委員頻繁進出、認真閱讀,令人感動。任務艱鉅,評審費卻有限,全出於付出的熱忱。最後選出57位作家的60本作品(三位作家跨文類入選)。作家年齡集中在30~50歲,唯一黑馬是26歲的曹馭博。我們看見文壇中堅世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不負歲月的提煉,起灶掌廚了。文學的道路上,接力的火把不停地傳遞,永不熄滅!
儘管文學出版市場艱困,文學創作仍以蓬勃之姿,展現她的堅毅不撓。此一時刻,推出「21世紀上升星座」,是向大家宣示我們對文學、對出版的信心與期待。恭喜57位創作者,恭喜在這條道路上堅持的出版社。
成果與大家共享,除了本期以專題呈現,也將在明年「台北國際書展」舉行頒獎典禮、相關講座及推廣活動。
七等生過世,蕭義玲教授撰述追憶文章〈他下馬為他的告別舉杯――我所認識的七等生及其作品〉。文中以「文學史之城、創作的宣言、寫作的主題與焦點、追求理想戀人的藝術、我所知道的晚年七等生」五個段落,娓娓道來,令人動容。讀到「他有時孤獨,然而不論怎樣的景況,仍維繫著精神的獨立,自始至終,他是表裡如一的人」「美與誠實,是通往自然與神祕之道,小說家與畫家七等生同樣堅持、堅定於此」,不禁喟嘆:作家一生,得讀者、論者、友者理解若此,應無遺憾。

雜誌簡介
 
《文訊》雜誌創刊於1983年7月1日,發行逾30餘年。2003年5月3日,《文訊》改隸財團法人台灣文學發展基金會,持續發展迄今,基金會成立宗旨在於保存、研究、傳播、發揚台灣文學。
 
基金會所發行之《文訊》雜誌,為關心新書資訊、出版動態、閱讀環境的優良人文雜誌,重視人文史料的蒐集、整理及研究,提供完整的藝文與出版資訊,報導作家創作與活動;同時結合國內從事現代文學研究的作家、學者,共同為現代文學的發展貢獻心力。由於長期的累積及用心,獲得文藝界及學界普遍的肯定,不但已成為台灣現代文學的資料庫,更是台灣文學發展的檢驗指標。

  • 編輯室報告
  • ︱特稿︱英雄孔溫.窟哇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