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愛吾家 [第401期]

點閱:615

作者:吾愛吾家編輯室編輯

出版年:2021.05

出版社:青年日報社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本期內容簡介
 
〈鍾靈毓秀聚龍潭  臺三線上的浪漫小鎮〉
文.圖/硯青
在國道一號高速公路未興建之前,縱貫臺灣西部的公路交通,全依賴靠沿海城市的省道臺一線,和丘陵山城的臺三線。臺三線行經臺灣西部鄰近山區沿線的16個客家庄,是一條串連客家地景的公路,前身則為日據時期沿客家聚落的丘陵地、臺地,依軍事用途而闢建的零星戰備道路與產業道路。近年客家委員會為發展客家文化事務振興客家產業經濟,以故事線、文化線、產業線三線並進,推動「浪漫臺三線」相關活動。
龍潭,在北臺灣的客家庄里,有著重量級的文化底蘊。這裡保留了形制完整的聖蹟亭惜字文化。「惜字」源自於對造字者倉頡的敬拜,唐律規定字紙要集中焚燒,不得隨意丟棄,到了宋代正式出現惜字亭焚化字紙,明、清延續此一習慣。位於龍潭的聖蹟亭,是北臺灣現存形制最完整的惜字亭建築。

〈「澐密戰道」  經略戰需  永彰軍功〉
文/卓以立  圖/卓以立‧吳佲璋
臺三線在國防戰略上,具有重要的軍需功能。其中,「澐密戰道」自嘉義縣中埔鄉澐水村起,行經嘉義縣中埔鄉、大埔鄉,至臺南市楠西區密枝村,全長64.933公里,是由國軍部隊施工,主要是作為戰時臺一線遭敵人破壞後的備用道路。目前臺三線大埔橋頭涼亭內,還保存著「澐密戰道工程紀念碑」。
這段公路的歷史,最早溯及西元1915年日據時期,為了方便搬運蔗糖,由糖廠自行出資,開鑿大埔至楠西間的牛車路。1943年,日本政府為防止臺一線及縱貫鐵路被盟軍轟炸造成交通中斷,因此由中埔澐水至楠西密枝開闢山區軍事戰備道路,即「澐密戰道」以備急需。該路段自開鑿之初,即動用新化郡、嘉義郡的勞務工,歷經3年時間才完成通車。

〈尋路思情  親證土地的美麗與哀愁〉
文.圖/亙離
臺三線,蜿蜒在鄰山的西部丘陵。自民國57年編入省道系統,這條要道串連屏東、臺北兩地,沿途行經12縣市、50個行政區,綿延400餘公里。縱貫南北通衢,歷經清領、日據等時期的修建與構築,為統治者經略山林、武裝拓殖目的而開的隘勇線。臺灣光復後,政府重視其戰略價值,因而在原有的基礎上加以整合,逐段經營,成為長度僅次省道一號與九號的「內山公路」。

〈溫馨五月天 〉
文/寗劍書 圖/方麒舜
五月,是屬於母親的一個溫馨時日。
立夏已至,季節終於告別了春天的嬌柔和春雨的呢喃;黃道十二宮此時走入了金牛,斗氣縈迴之際,萬物蓬勃旺盛。《詩經.凱風》中「凱風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勞」,描寫母親的愛與付出,如同夏日和風自南方吹來,輕輕吹拂著小樹,終於讓幼苗成長茁壯。這一切,都要歸功於母親日復一日的辛勞啊。
生育兒女時的痛楚,甚於一切。感謝母親讓我們來到這個世界,體驗生命的意義;感謝母親從襁褓中,將我們撫養長大,帶領我們從牙牙學語中,逐漸學步、行走與奔跑,長成獨立的個體;也感謝母親,無怨無悔,牽著我們的手,跋山涉水,穿過重重困難,認得蟲鳴鳥唱,識盡人生百味,看遍繁華與塵世的萬紫千紅。

〈冷冽輝芒 映詩旅暖流〉
文/田運良 圖/方麒舜
相較於新詩寫者往往憑衝動激情而匆促劃痕,或循據靈感閃光而急切入筆,辛鬱挺立時代中的存在(軍旅生涯之坎坷、命運征戰之艱險、文學勤耕之豐產等等),高乘演示了現代派意象語言之開掘、提煉與展現的龐闊深妙,詩智之高、觀察之銳、感悟之靈,在在標註「一座有體積、有高度的詩之山峰」的典範地位。
辛鬱本名宓世森,別號冷公,浙江慈谿人,從軍歷經華北、浙東、登步島等戰役,死裡逃生後於舟山撤退時隨軍來臺。再參與金門823戰役,因功升任軍官,軍旅生涯22年。軍中任職期間,自學成才,先後在《新生報》「戰士園地」、《野風》半月刊、《藍星》詩刊、《創世紀》詩刊等,陸續發表詩作,亦加入「現代派」。

〈以旋律建構影像  穆索斯基《展覽會之畫》〉
文/李明蒨 繪圖/周家寧
懷念已故友人,什麼方式最好?任何表達情感的、記錄心中記憶的彌足珍貴。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於是誕生於紀念友誼的情感之中。
穆索斯基是19世紀俄國重量級作曲家,肖像曾出現在俄國紀念幣,可見其地位之重要。他的管弦樂曲《荒山之夜》、鋼琴組曲《展覽會之畫》為知名代表作。畢業於聖彼得堡軍事學院的穆索斯基,畢業後擔任少尉,看似與音樂無關的學習生涯,實則從未遠離音樂。

〈愛情魔力  婚嫁新舊觀〉
文.圖/溫宗翰
婚姻是人類社會發展出來的重要「儀式」,以此締結兩個生命經驗、互動傳衍新生命,同時也串聯兩個家庭,甚至是不同的族群與國家。
傳統社會對婚嫁之事,以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為圭臬,婚配行為往往由長輩主導,甚至是建立在家族互動關係上,成為社會經濟連結的一個「棋子」。日據時期,自由戀愛觀傳入臺灣,社會現代化發展也鬆動教條制約,才使傳統婚配出現轉機,並對傳統民俗儀式產生質變。
坊間流傳的古婚俗「六禮」,分別為: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貫串整個婚嫁習俗,至今臺灣的婚嫁禮俗依然環繞著這個順序邏輯,只是減省情況依據個人與家庭有所不同。

〈羅馬縱走  走入鬱鬱蒼森  賞巨木踏松蘿〉
文‧圖/胡堅
走進蒼鬱幽靜的霧林,筆直巨木叉戟般指向天,這條擁有神木、石瀑、劍竹密林和森林防火巷等豐富景觀與地貌的路線,在岳界享有極高的評價。
她,有一個響亮的稱號,名為「羅馬縱走」。
位在雪山山系、生態極為豐富的羅馬縱走,是指攀登羅葉尾山(海拔2,717公尺)並穿行至馬武佐野郡山(海拔2,368公尺)之間的路線。大部分山友多會選擇從宜蘭縣大同鄉的思源埡口入山,享受經典的森林行旅後,再從臺中市和平區的省道臺7甲線50.5公里處離開山徑。縱走路線全長約10公里左右,海拔高度則涵蓋自1,810公尺至2,717公尺,有經驗者可在8至9小時內徒步完成。
雜誌簡介
 
吾愛吾家
 
創刊日期:民國68年元月1日。
發行宗旨:發揚文化,闡釋倫理,宣導政令,傳播新知。
發行對象:國軍眷屬、征屬及社會大眾。
 
刊物沿革:民國68年本刊由國軍「福利月刊」與「軍眷報導」併刊發行。版面32開本,60頁,每月發行3萬本。民國70年革新改版,增加至76頁。民國73年8月號,由76頁增至116頁,亦將騎馬裝釘改為無線膠裝。民國75年7月增加發行「公教版」,民國77年合併「軍民一家」月刊,增刊「征屬版」發行。發行數量由3萬、30萬、70十萬至100萬節節爆增,最高曾達160萬份。民國79年元月停止發行「公教版」,僅發行「眷屬版」、「征屬版」迄今,發行量維持在30餘萬本。民國90年元月擴大成24開本雜誌內容包括文學、藝術、知識、政論、醫藥、科技新知、兒童、青少年教育及家庭婦女生活常識等等,資訊多元內容包羅萬象,96年元月為因國軍文宣採購經費緊縮,調整刊物發行週期,由月刊改為季刊,於每年1、4、7、10月出版發行;改版後的吾愛吾家季刊內文(含封面)52頁彩色、48頁雙色印刷,除增進讀者閱讀興趣外,亦使文章品質更臻精緻化。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