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論文集總共收集了十三篇文章,其內容涵蓋了伊斯蘭的政治、社會、經濟、藝術、宗教等方面的探討,特別著重於伊斯蘭與現代性的問題。論文中有三篇是國外學者的著作,它們分別探討了伊斯蘭的商業道德觀(M.
Fuad Abdullah之文)、當代印尼(Muhammad Luthfi Zuhdi之文)與馬來西亞(Ghazali Basri之文)之伊斯蘭宣教運動,此與伊斯蘭的復興改革思潮有關。國內學者的文章中,林長寬的論文說明了伊斯蘭世界外圍地區,其教義、思想的發展與伊斯蘭中土的傳統一直保持著不可切割的關係。高慧玲提出了中世紀伊斯蘭政治哲理,穆斯林的治國術與伊斯蘭教義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是一篇關於伊斯蘭史學與政治哲學關係的研究。曾蘭雅的文章探討了土耳其語中伊斯蘭的要素,證明伊斯蘭的傳統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穆斯林的生活,儘管土耳其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而劉育成的文章則討論了伊斯蘭五功中的Zakat(天課)本質,說明伊斯蘭的社會福利思想源自於古蘭經之教義,並建立在宗教職責的基礎上。駱愛麗的文章對伊斯蘭世界的藝術與建築提出了一個縱觀的理解,但亦說明了伊斯蘭文明的多元性與變化性。
至於其他的文章則是有關現代伊斯蘭的政教運動。陳立樵的論文討論了伊朗何梅尼革命中的伊斯蘭意識。伊朗1979年的革命之所以成功實為對掌權者其世俗化、西化政策的一種激烈反彈,尤其是出自宗教學者階層的回歸傳統的伊斯蘭制度之訴求。江孟勳的論文提出了最廣為西方學術界討論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運動,其論文整理分析兄弟會建立者的思想與其運動途徑。穆斯林兄弟會之運動影響伊斯蘭世界的復興改革運動相當深。而包修平的論述巴勒斯坦「哈馬斯」政治、宗教運動事實上乃延續穆斯林兄弟會之理念;而哈馬斯亦為埃及穆斯林
兄弟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他們皆有對內與對外抗爭的性質,試圖建立一個原教旨主義理念的伊斯蘭國家(Islamic State)。此外,劉長政的文章說明了伊斯蘭世界中順尼派與什葉派的折衝關係。沙烏地阿拉伯以順尼伊斯蘭領導者自居,而伊朗則以什葉派教義訴求伊斯蘭的正統性。事實上,兩國之間的鬥爭其基
本問題是政治性高於宗教性,宗教只是個藉口。這也說明了穆斯林國家之無法團結一致對抗西方間接殖民控制的原因之一。最後,徐峰堯的文章探討了穆斯林的遷移所造成宗教行為的改
變。台灣有不少印尼籍的穆斯林勞工,當他們來到非伊斯蘭國家時,他們的適應情況則成為一個文化認同的問題。這是穆斯林少數群體生活於非穆斯林國家的探討主題。而這種情況並非只發生在台灣,然而台灣目前尚無學術研究專門探討此問題。
Fuad Abdullah之文)、當代印尼(Muhammad Luthfi Zuhdi之文)與馬來西亞(Ghazali Basri之文)之伊斯蘭宣教運動,此與伊斯蘭的復興改革思潮有關。國內學者的文章中,林長寬的論文說明了伊斯蘭世界外圍地區,其教義、思想的發展與伊斯蘭中土的傳統一直保持著不可切割的關係。高慧玲提出了中世紀伊斯蘭政治哲理,穆斯林的治國術與伊斯蘭教義有相當密切的關係,這是一篇關於伊斯蘭史學與政治哲學關係的研究。曾蘭雅的文章探討了土耳其語中伊斯蘭的要素,證明伊斯蘭的傳統至今仍深深影響著穆斯林的生活,儘管土耳其是一個世俗化的國家。而劉育成的文章則討論了伊斯蘭五功中的Zakat(天課)本質,說明伊斯蘭的社會福利思想源自於古蘭經之教義,並建立在宗教職責的基礎上。駱愛麗的文章對伊斯蘭世界的藝術與建築提出了一個縱觀的理解,但亦說明了伊斯蘭文明的多元性與變化性。
至於其他的文章則是有關現代伊斯蘭的政教運動。陳立樵的論文討論了伊朗何梅尼革命中的伊斯蘭意識。伊朗1979年的革命之所以成功實為對掌權者其世俗化、西化政策的一種激烈反彈,尤其是出自宗教學者階層的回歸傳統的伊斯蘭制度之訴求。江孟勳的論文提出了最廣為西方學術界討論的埃及穆斯林兄弟會的運動,其論文整理分析兄弟會建立者的思想與其運動途徑。穆斯林兄弟會之運動影響伊斯蘭世界的復興改革運動相當深。而包修平的論述巴勒斯坦「哈馬斯」政治、宗教運動事實上乃延續穆斯林兄弟會之理念;而哈馬斯亦為埃及穆斯林
兄弟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他們皆有對內與對外抗爭的性質,試圖建立一個原教旨主義理念的伊斯蘭國家(Islamic State)。此外,劉長政的文章說明了伊斯蘭世界中順尼派與什葉派的折衝關係。沙烏地阿拉伯以順尼伊斯蘭領導者自居,而伊朗則以什葉派教義訴求伊斯蘭的正統性。事實上,兩國之間的鬥爭其基
本問題是政治性高於宗教性,宗教只是個藉口。這也說明了穆斯林國家之無法團結一致對抗西方間接殖民控制的原因之一。最後,徐峰堯的文章探討了穆斯林的遷移所造成宗教行為的改
變。台灣有不少印尼籍的穆斯林勞工,當他們來到非伊斯蘭國家時,他們的適應情況則成為一個文化認同的問題。這是穆斯林少數群體生活於非穆斯林國家的探討主題。而這種情況並非只發生在台灣,然而台灣目前尚無學術研究專門探討此問題。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