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不落金融戰: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點閱:1

其他題名: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作者:李俊辰著

出版年:2020

出版社:崧燁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265169

EISBN:9789865165536 EPUB

分類:財經金融稅務  SDG1 終結貧窮  

附註:附錄: 1, 從規則到原則 : 英國FSA監管方法改革的啟示--2, 金融與憲政


從未止息的日不落金融戰|比華爾街更古老的金融聖地

──每日外匯交易額達6000多億美元,是華爾街的兩倍。
──承攬了全球36%業務的場外衍生性金融商品。
──管理著近3萬億英鎊(近6萬億美元)的全球資產。
──全球最大的黃金交易市場,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屬交易市場。

「即使是女王,未經過允許,也不可以隨意進入!」
──歡迎來到倫敦金融城(Square Mile)

 ∥那「一平方英里」──倫敦金融城的前世今生
  倫敦金融城實際上指的是倫敦傳統的金融區,它位於泰晤士河北岸,英國人都習慣稱之為倫敦市或倫敦城。
  從羅馬時代以來,倫敦金融城一直是經濟活動中心;17世紀下半葉以來,成為英國和國際金融壟斷資本的心臟,更是國家政治的「財庫」。百年前,為了維護皇室的統治和拉攏貴族的支持,從法國來到英國的威廉國王賦予了倫敦金融城特權──保留一塊專有領地,並賦予倫敦金融城中的「富豪」們特殊的地位和權力。從那時起,經過皇室認可的、賦予「無上」權力的管理者,就是倫敦金融城市長和倫敦金融城政府的市政官員。

 ∥伊麗莎白一世豪邁的金融殖民史
  在伊麗莎白一世即位之際,英國還外債累累;然而到了1580年代,英國的財政就比1568年增加了兩倍,不僅償還了外債,而且國庫充裕。
  為了增加皇室收入,女王在倫敦金融城建立了巨大的交易所,並取名為「皇家交易所」,女王的錢袋很快鼓了起來;而除了經商,女王也支持海盜搶掠,在1578年的海盜遠征中,女王投資5000英鎊,獲得了26萬英鎊的報酬,報酬率達到5000%!

 ∥從咖啡店到證交所──倫敦證券交易所
  倫敦證券交易所的前身,為17世紀末倫敦金融城交易街上主營咖啡飲品業務的露天市場的一個咖啡店(Jonathan's)。1773年,這個咖啡店由露天市場遷入倫敦金融城司威丁街的室內,並正式改名為倫敦證券交易所。
  1802年,倫敦證券交易所獲得英國政府的正式批准,此後,在英國其他地方也出現了證券交易所。
  1973年,倫敦證券交易所與其他地區的交易所合併成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證券交易所。
  1995年12月,該交易所一部分歸屬愛爾蘭共和國,另一部分歸屬英國,即現在的倫敦證券交易所。
  倫敦證券交易所是世界主要證券交易中心之一,它在世界三大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東京證券交易所、倫敦證券交易所中歷史最悠久,有200多年的歷史。

 ∥跟著本書來到金融戰最前線,一窺一觸即發的商業大戰!
  為何現代英國對造船、鋼鐵、汽車、航天等逐步輕視?英國名門羅斯柴爾德家族,是怎樣篡改了亞當斯密的思想?「看不見的手」指向金融領域何種黑暗操作?「日不落帝國」究竟何去何從?
  本書面向對經濟、金融、管理等感興趣的讀者,具有一定金融財經知識基礎的專業管理人員、大學生和研究生,以及金融和金融財經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

★國際專家媒體強烈好評

「閱讀本書,讀者了解的不僅僅是倫敦金融城、倫敦金融城政府以及金融和商務常識,還將對英國的歷史和現代發展有一個深入了解。」
──大衛‧克勞斯(David Crowther)

「了解倫敦金融城的運作與特色,對於從粗放型商品經濟轉變為以金融等服務業為重要支柱的集約型現代化經濟,將大有裨益。」
──《英國經濟日報》

「本書順時順勢,讀一卷書如行萬里路,其對讀者了解倫敦這個世界領先的金融中心及把握全球金融發展動向很有幫助。」
──《歐洲版星島日報》

李俊辰 著

  • 版權資訊
  • 專家熱評
  • 媒體熱評
  • 序言一
  • 序言二
  • 附錄一 從規則到原則──英國FSA監管方法改革的啟示[1]
  • 附錄二 金融與憲政 [1]
  • 後記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