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經濟中

點閱:4

作者:王玉霞著

出版年:2021

出版社:清文華泉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字數:218765

EISBN:9789865486198 EPUB

分類:財經金融稅務  

用「生活」詮釋身邊的經濟學

你以為經濟學是教科書上複雜難懂的理論?
其實,我們時時刻刻都在和經濟學打交道——

▍奉獻的邊際收益遞減——賢妻良母難做
家庭也像團隊生產,激勵約束不相容同樣會產生偷懶和搭便車。賢妻良母不僅自己的收益成本不對稱,而且會帶來較大的外部性,例如,造就先生的懶惰、兒女的低能。由賢妻良母導演的家庭悲劇也屢見不鮮。邊際收益遞減律提醒女性:賢妻良母難做,在為家庭做奉獻時是否應該有一個度的把握呢?

▍書越貴越買——讀書的成本是什麼
讀書的成本主要是讀書所花費的時間,而不是書的價格,購書的成本與閱讀所耗的時間相比幾乎可以忽略。為了節省區區幾塊錢,花費更多的時間去閱讀而且可能造成視力的損害,實在得不償失。
因此,書要買貴的,花大價錢買好書。一本品質上乘、裝幀考究的書,不僅會節約你的閱讀時間,還具有收藏價值。此外,高價帶來的信譽租金也是對作者、出版商寫好書、出好書的一種激勵。

▍吃剩飯的成本——更大的浪費
煮熟的飯菜如果不及時吃掉或者及時保存便是沉沒成本,這是一筆已經付出的開支,無論做什麼選擇都不可能將熟飯再變成生米。理性的人在決策時應忽略沉沒成本的存在。
目前的選擇不是吃還是不吃,而是應該比較在已經吃飽的情況下,多吃剩飯的成本與收益。當吃下的成本小於收益時就該吃,否則就不吃。勉強吃下的成本首先是生理上的不舒服,其次是過量的飯菜對身體的傷害,而其收益至多是下頓飯少吃半碗。由此可見,將剩飯扔掉看作是浪費,將過食看作是節儉,顯然不是理性的邏輯。

王玉霞

  • 版權頁
  • 內容簡介
  • 序1 經濟學散文的來龍去脈
  • 序2 女經濟學家看世界
  • 前言
  • 第一篇 家中的經濟學家
  • 我的保姆經濟學
  • 太太經濟學——資訊少的收益
  • 家庭裝修中的時間成本
  • 市場演繹的脫貧手段
  • 果樹的「悲哀」
  • 乒乓球帶來的五彩生活
  • 父親的節儉悖論
  • 孝順的「代價」
  • 第二篇 交通的煩惱
  • 轎車進入家庭
  • 票販子的效率——發生在北京站的故事
  • 機場罰款的是是非非
  • 火車鳴笛擾民該不該賠償
  • 航空違約無商量
  • 誰鍛造了「馬路殺手」
  • 除了抓鬮,我們還能做什麼
  • 自然自發的拼車制度
  • 第三篇 消費的思考
  • 理性消費的典範——「三八」節的禮物
  • 退貨的不滿意
  • 寬待「天下第一」
  • 北京尋醫
  • 旅遊貸款水土不服
  • 熱切的心情,冷靜的頭腦——評學費差別定價
  • 零團費中的價格欺詐
  • 過度開放的口腔診療市場
  • 為眼鏡直通車現象叫好
  • 市場失靈中的藥品同城同價
  • 第四篇 法律與合約
  • 法律上的「笑話」與經濟學的不公
  • 理性的索酬檢舉
  • 超市罰款——市場經濟中政府行為的侷限一瞥
  • 「公廁風波」與政府誠信
  • 潤物細無聲——聽熊秉元教授講授法律經濟學
  • 《經濟解釋》對傳統經濟學的繼承與革新
  • 第五篇 制度的成本
  • 吸菸·產權·制度變遷
  • 「土樓」對「暖樓」的替代——分析一項制度帕累托改退的案例
  • 「死亡指標」荒唐何在
  • 質疑「SARS」高考加分
  • 「勾肩搭背」的社會成本
  • 第六篇 借我一雙慧眼
  • 經濟學的視角
  • 經濟學家與聰明人的區別
  • 效率與公平動態均衡
  • 百姓與經濟學
  • 「成本」中的學問
  • 為「白撿錢」辯
  • 「看不見的手」的魔力
  • 第七篇 我的經濟學人緣
  • 張五常文章中的藝術之美
  • 黃有光教授的笑聲
  • 東北財經大學經濟時空採訪記錄(2004-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