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第208期]:活用數據做決策

點閱:7479

作者:經理人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2.03

出版社:巨思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54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加速提升數據素養

蒐集、解讀和分析數字,進而引導行為、形成決策,其實是不需要特別說明或強調的觀念,因為這是人的本能,也是習慣。
褲子變緊了、體重減少了、血壓升高了、存款變少了、朋友變少了等等,只要數字發生改變,特別是出現明顯的異常,都會對人發出警訊。至於會不會根據數字的變動,採取相應的行動,則要看數字的增減幅度大小,以及個人的行動力和決心而定。
工作上也是如此,最常見的情況就是看到財報上某個數字,跟去年相比落差特別大,自然就會特別留意,即時採取因應之道。
講到這裡,看似簡單,只用到了數學上的加減乘除,這當中還是有些細節要當心,包括數字運算是否正確,以及看見異常的數字時,是否能夠追根究柢找出落差的根源。
進入大數據時代,對於工作者來說,提升數據素養變得愈益急迫,原因很簡單:數據變多、分析工具變厲害、運算能力變得更強大,當你想要什麼數據,電腦都能很快跑出來,問題反而回到工作者身上,我們必須具備很清楚的問題意識,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了解什麼、分析什麼、解決什麼問題,才不枉費科技的進步。
換句話說,人們現在不缺數據,缺的是解讀與應用數據的能力。我們可以計算出這個比率、那個走向,關鍵在於你想要得出哪些數字,之後又要拿這些數字或數據怎麼辦?
舉例來說,我所在的媒體業,早就可以輕易得到每一篇文章的瀏覽量、分享數和按讚數,問題是看著這些數據,身為內容的創作者和供應者,我們該完全按照數字高低,來決定未來的文章取向,甚或據以評斷文章好壞嗎?當嚴肅深度的文章流量低、輕鬆好讀的文章流量高,我們又該如何告訴工作者他們可以拿什麼指標作為自己工作的指引?
這就回到最基本的目標管理原則:先決定前進的方向,再找到合適、合用的評量指標,畢竟管理者拿什麼尺度衡量員工,員工就會交出什麼成果來。
因此,數據看似客觀、科學、呈現事實,但是從數據的挑選、判讀到應用,無一不涉及人的判斷,最終會影響決策品質的優劣。
如同人類的健康檢查,隨著醫療的進步,可以透過各種指標、數值,進行更精密的分析,及早偵測出疾病,甚至防患未然。在數位科技時代,人類的言行舉止幾乎都會留下數位足跡,也逼使人們面臨考驗:要看懂或看不懂的數字愈來愈多、愈雜,這需要立即學習和掌握;跑數據、做圖表愈來愈簡單、快速,這有賴我們深化自己對於商業問題的理解,才能夠找出對的變數,找出問題的根因(root cause)。最重要的是,數字會說話,但是數字也會各說各話,我們要會解讀,也要會判讀。

總編輯 齊立文
雜誌簡介
 
《經理人月刊》橫跨兩岸華人、多元媒體平台,談內部、談管理、談創造高效率的工作者、管理者、經營者,期許培養出「誠信、專業、創新、當責」的經理人。
  • MBA@Office 辦公室商學院 名師一堂課Master Class___政大數位金融創新實驗室執行長 謝明華、副執行長 李宜熹;資策會資深產業分析師 李震華/優化既有流程與顧客體驗,在法規限制下加速創新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