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選集

點閱:453

作者:魯迅著

出版年:2022

出版社:新視野NewVision出版 聯合發行股份有限公司總經銷

出版地:新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420

ISBN:9786269548422

分類:散文  

附註:作者本名周樹人

在魯迅的創作生涯裏,傾注了大部分的精力進行雜文創作,為我們留下了六百多篇、凡百餘萬字的珍貴遺產。在中國的思想史和文學史上樹起了一座罕見的豐碑。本書精選了魯迅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雜文八十餘篇。按順序分別選自《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而已集》《三閑集》《二心集》《南腔北調集》《偽自由書》《准風月談》《花邊文學》《且介亭雜文》《且介亭雜文二集》《且介亭雜文末編》《集外集》《集外集拾遺》和《集外集拾遺補編》。
為了幫助讀者特別是青少年讀者更加了解魯迅作品,我們在每篇雜文後邊附上了簡短的名家解讀。這些解讀一般不作全面的分析,而是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挖掘,限於篇幅,大多也是「點到為止」。每則解讀均標有出處,讀者如有興趣,可找原文研讀。
正文前,我們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諸多名家對魯迅雜文的總體評論,以其與各篇「發微」式的解讀互相映照,形成一個總體印象。這些評論也只截取了原文的某一個片斷。除了從宏觀上,從思想性和藝術性等方面全面地認識魯迅雜文的成就外,對於魯迅的單本雜文集,我們也選了一些評論文章的片斷,以期讀者對魯迅某個時期雜文的獨特性與雜文整體的豐富性,獲得較多的瞭解和理解。
魯迅先生一生酷愛美術,尤重版畫。對於優秀的外國版畫藝術,他殫精竭慮地介紹和傳播。對生於比利時而蜚聲全世界的麥綏萊勒更是推崇有加―—孤獨、彷徨和批判、反抗的形象和主題、氣氛,是這位藝術大師的追求和風格。早在20世紀20年代,魯迅即購得了麥氏在德國出版的幾本畫冊,1933年擇其精華交由上海良友圖書公司出版;同時約請葉靈鳳、郁達夫和趙家璧,分別為麥氏的其他畫冊作序做系列出版。
本書選取了麥綏萊勒的79幅木刻作品,作為插頁附在魯迅雜文精華之中。文、圖之間從表層來看並沒有什麼聯繫,但讀者在閱讀和學習魯迅雜文的同時,領略和欣賞曾被魯迅盛讚為「手腕極好」的麥氏藝術珍品,相信會獲得相當的聯想、感悟、啟迪和藝術享受。
作者簡介

魯迅(1881.9.25~1936.10.19)

浙江紹興人,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本書精心遴選了魯迅各個時期有代表性的雜文,篇篇經典,字字珠璣。
  • 名家論魯迅雜文
  • 我之節烈觀
  • 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
  • 娜拉走後怎樣-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文藝會講
  • 未有天才之前-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七日在北京師範大學附屬中學校友會講
  • 論雷峰塔的倒掉
  • 論照相之類
  • 再論雷峰塔的倒掉
  • 看鏡有感
  • 春末閒談
  • 燈下漫筆
  • 論「他媽的!」
  • 論睜了眼看
  • 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
  • 隨感錄三十八
  • 隨感錄四十八
  • 隨感錄五十九 「聖武」
  • 隨感錄六十四 有無相通
  • 犧牲謨-「鬼畫符」失敬失敬章第十三
  • 戰士和蒼蠅
  • 夏三蟲
  • 導師
  • 忽然想到(十)
  • 十四年的「讀經」
  • 我觀北大
  • 談皇帝
  • 可慘與可笑
  • 空談
  • 馬上支日記
  • 略論中國人的臉
  • 讀書雜談-七月十六日在廣州知用中學講
  • 小雜感
  • 文學和出汗
  • 無聲的中國-二月十六日在香港青年會講
  • 流氓的變遷
  • 習慣與改革
  • 中國無產階級革命文學和前驅的血
  • 宣傳與做戲
  • 「友邦驚詫」論
  • 答中學生雜誌社問
  • 電的利弊
  • 從諷刺到幽默
  • 出賣靈魂的祕訣
  • 現代史
  • 推背圖
  • 文章與題目
  • 辱罵和恐嚇決不是戰鬥-致《文學月報》編輯的一封信
  • 我怎麼做起小說來?
  • 談金聖歎
  • 經驗
  • 諺語
  • 上海的少女
  • 小品文的危機
  • 世故三昧
  • 謠言世家
  • 作文祕訣
  • 搗鬼心傳
  • 二丑藝術
  • 「抄靶子」
  • 「吃白相飯」
  • 「揩油」
  • 幫閒法發隱
  • 由聾而啞
  • 男人的進化
  • 看變戲法
  • 青年與老子
  • 北人與南人
  • 朋友
  • 偶感
  • 論秦理齋夫人事
  • 罵殺與捧殺
  • 連環圖畫瑣談
  • 拿來主義
  • 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
  • 說「面子」
  • 「京派」和「海派」
  • 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
  • 論「人言可畏」
  • 再論「文人相輕」
  • 文壇三戶
  • 從幫忙到扯淡
  • 名人和名言
  • 我要騙人
  • 登錯的文章
  • 文藝與政治的歧途-十二月二十一日在上海暨南大學講
  • 老調子已經唱完-二月十九日在香港青年會講
  • 關於知識階級-十月二十五日在上海勞動大學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