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育

點閱:1

作者:程兆熊著

出版年:2022

出版社:華夏出版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Sunny文庫:274

格式:PDF,JPG

頁數:66

ISBN:9786267134597

分類:教育  

推薦序
 
    欣見華夏出版公司認為「鵝湖書院先賢」程兆熊博士(1907~2011)所著﹤有關教育﹥之著作,可治當代的「教育病」,有意將它出版,供各界參考,希望我協助寫推薦序,因為我和程兆熊博士同有「鵝湖淵源」,我不能推辭,當然,這也是我的榮幸。
    首先我「隨俗」介紹一下程兆熊博士,所謂「隨俗」是指「隨一百多年以來之俗」:
1、留洋,程兆熊博士是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法國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
2、經歷:曾創辦中興大學園藝系,擔任創系系主任。曾任香港新亞書院訓導長,與錢穆、唐君毅共事。後又任職於文化大學,在教育界前後七十年,程兆熊完全有資格、資質對教育提出寶貴意見。
除了「隨俗」以外,特別讓我感受程兆熊博士之下列特殊性,其對教育之建言,更值得推薦。
1、程兆熊博士融會儒、襌等傳統文化與現代農學、園藝等科技實用,有儒、襌、文化、農業、園藝學等約一百種著作(陸續由華夏出版公司再版中),絕非「腐儒」或是「科技唯物論者」;
2、學貫東西並能融會:他歷經「先行國家」法國學術之見識,回到苦難的中華大地,真知西方之專長與不足,日日思索改造中華大地甚至東亞之不足,更重要的是與國學大學錢穆、唐君毅、牟宗三等人俱為好友、同事、同志,和他們一直重新演繹國學之當代價值;且因其亦熟於「新學」、「西學」,恕我大膽的說,程兆熊的眼界、體會可能又比「純儒」大師更為豐富。也許會有「純儒」論「豐富」為「博雜」甚至為「駁雜」,這我很能體會,歷史上《呂氏春秋》、「呂祖謙之學」也曾被認為如此,因為太「前衛」了,當時許多人認為「駁雜」,但以「現代」的眼光來看,如不這樣「博雜」、「融會」,歷史是無法向前行的。以我而言,我也必須「博雜」於法學與儒學,甚至,我還學了一些經濟學、史學呢?
3、性情與實用的融會:程兆熊主持園藝系,受農政單位委託,多次調研台灣山地園藝資源及實踐,又具真「性情」、「文學」,悟出包含山地、平地之「立體哲思」,批判源於西學西化之「平面哲思」,他曾在《山地書》一書中,有能力品論當代哲人、文學家,非常有自信。
4、歷史縱深足夠,也認識「鵝湖之會」的高度、廣度:程兆熊博士活了九十四歲高壽,1947~1949年曾在江西上饒鉛山縣的「鵝湖書院」舊址創辦信江農專(後升為信江農學院),任校長,他胸中認識西元1175年呂祖謙、朱熹、陸象山在鵝湖之會的儒學高度及廣度,具有「異中求同、併容併蓄」的寬廣意義,力邀唐君毅、牟宗三、錢穆聚於鵝湖,企圖使「鵝湖之會」再二度降臨,惜因國共內戰,只有唐君毅一人到了鵝湖,其他二位只能再重會於香港新亞及台灣了。
融會「隨俗」與上述之「特別」,程兆熊博士絕對能對「教育」作出深度、實際的建言,讀者當可細細品嚐。在此,我只提出一些我的觀察與體會的重點:
1、挫折折磨之下,斷然「守身為大」(身體):
    程兆熊博士面對他長子因「鼻病」等因素(原來很長時間不知而誤會兒子),碰到學習上的挫折、折磨,斷然提出「守身為大」的觀念,這我很認同,有如《呂氏春秋》所言「聖人深慮天下,莫貴於生」(貴生)的概念(仲春紀‧貴生)。當代許多年輕寶貴生命面臨「自殺」之悲劇,當記「守身為大」及「貴生」,不是只記得「殺生成仁,捨身取義」而已。
2、性情之教的重要:
    讓身體、性情與才華三者平衡而諧和的發展,否則會弊病重生,以改現代的教育只重「才華」之教,程教授說:「禮樂」是「性情之教」、「射御」是「身體之教」、「書術」是「才華之教」,三者須平衡發展。
3、提醒批判、檢討呆板的法令,勿使不當的法令阻止青少年向學:
    程兆熊教授數十年於教育界,為了拯救他生病長子之向學,也得了許多人的明理承諾,卻礙於不合教育當局目的之不合理「法令」而受重大挫折!可想而知,其他不是「父親」、不是教育系統中之一般庶民,碰到挫折時又是何等困難。蘇東坡有云:「人勝法,法為虛器;法勝人,人為備位(注:沒有用);唯人法併行而不相勝,則天下安。」要使「人有用」,善盡其能力,能處理事情,則法治與人治須取得平衡,而不是「為法令而法令」的「絕對的法治主義」。
4、教育多一點「家庭」的氣息,不放棄學生:
    程兆熊博士「知子莫若父」,終於發現、治了長子的鼻病,並辛苦奔走於兒子「復學」的道路,而這兒子早就被學校「放棄」、「要求轉學」、「公事公辦」了,程兆熊建議「學校多一些家庭氣息」,校長是父母、老師是兄長、同學也是兄弟姐妹,不「放棄」學生。
其他豐富的理念、建議,當由讀者細閱、體會。
 
                   法學博士呂榮海律師2022.8.8
                   序於蔚理法律事務所
 
 
 
程兆熊(1907—2001)江西貴溪縣人,出生於理學世家的三板橋,當代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更是當代思想實踐家、臺灣有機農業及生命科學園藝先驅,被譽為「臺灣蘋果之父」。
幼啟蒙於邵子固先生,從父親習算術,入中山大學物理系轉園藝系,獲法國巴黎大學文學博士學位及凡爾賽園藝學院工程師。曾棄筆從戎參加抗日戰爭,先任青年學生幹部訓練團主任教官,繼任軍委會軍訓部專員視察東南西南八省,期間發表﹤儒家思想與國際社會﹥一文,後以川滇特別黨部書記長身份負責滇越鐵路接管事宜。曾創辦《國際譯報》、《理想與文化》刊物及自強日報,曾行文陳誠副總統建議設立中國哲學研究所以樹立社會文化重心。抗戰後歸鄉於鵝湖書院.創辦私立信江農業專科學校(後改農學院)任校長。繼於香港與錢穆及唐君毅等人共同創辦新亞書院,臺灣任教八年後,借調香港中文大學任新亞書院訓導長、中文系主任。
在臺灣歷任臺中農學院(中興大學)教務主任並創辦園藝系,為中興大學第一任園藝系主任並促成園藝館之建設,兼任東海大學中文系《論語》教授,臺灣大學農學院客座教授,並協助促成台大山地農場春陽場地之取得。由香港復回臺後任文化大學園藝系主任、農學院首任院長,並主持實業計畫研究所碩博士班,晚年教授哲學、儒道與禪學,畢生以復興鵝湖書院為職志。
受當年農復會支持,帶領師生連續五年做臺灣山地園藝資源調查、建霧社山地實驗果園,帶領中興大學、臺灣大學、文化大學園藝系,做中橫、北橫、南橫沿線落葉果樹生育情形調查,且參與耕者有其田的臺灣平地鄉村督導。臺灣山地落葉果樹種植之創舉、清境武陵福壽山農場、石門水庫原風景設計、溪頭遊樂區大學池等皆出自其手,曾獲中華農學會頒贈「功在園藝」。
著有《禪宗智慧與風姿》、《憶鵝湖》、《完人的生活與風姿》、《世運之轉—美國與臺灣兩岸》、《世運之來—中國文化及歷史大勢》、《中國文話文論與詩學》、《寒山子與寒山詩》、《論中國庭園花木》、《中國農業論衡—新農業哲學》、《中華園藝史》、《四書大義》、《五經大義》、《儒家教化與國際社會》、《儒家思想—性情之教》、《道家思想—老莊大義》、《臺灣山地紀行》、《高山族中》、《山地書》等近百種農禪文哲儒道相關著作。
 
                                 59人文空間主持人 李惠君 編撰
  • 一、程兆熊《山地書.有關教育》推薦序 ◎ 蕭振邦
  • 二、推薦序 ◎ 呂榮海
  • 三、序 —— 寫在華夏單獨刊行程師《山地書.有關教育》之前 ◎ 蘇子敬
  • 四、有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