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工作和機會
大概一兩個月前,我在網路上看到暢銷書《人類大歷史》出了增訂版(2022年底),基於想了解內容有何異同,我點開了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寫的「新版序」。
文章前4段,這樣開頭和結尾:「我在2011年寫完《人類大歷史》之後,⋯⋯而那就是我想在這本書裡講的故事。」我完全忘了這幾段文字的讀後感,只記得從第5段起的敘述:「以上這些文字的英文原文,並不是由我(哈拉瑞)所寫,而是請一套強大的人工智慧(AI)程式模仿我而寫下。這套人工智慧名為GPT-3,是由舊金山一間專精於機器學習的研究實驗室所創。」
我讀到這篇序言時,正當ChatGPT在全球引爆熱議,激起了讚嘆、興奮、焦慮,甚至警覺和恐懼。哈拉瑞顯然在更早之前就體驗到GPT的威力,他的一些反應和回應,我只能說是感同身受:「GPT-3這篇文本最驚人的一點在於:它還真的是讀得通的,不只是把幾個句子隨機丟在一起,而有著連貫的邏輯。」「讀著那些文字,簡直下巴都要掉下來。」
雖然哈拉瑞在驚嘆之餘,也慶幸說,「這讓我暫時鬆了一口氣:GPT-3並不會搶走我的工作,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但是身為讀者,我得老實招認,在讀新版序的前幾段時,真的沒能評判出觀點的好壞、是不是出自作者,更別說看出是AI寫的了。對我來說,運用慣常的閱讀方式,那就是一篇流暢的文章,或許還點頭稱是了。
哈拉瑞士歷史專家,「對於GPT-3寫出的文字,我得花上1、2分鐘仔細閱讀,才能得出結論,知道那不是我寫的內容。」他也暫時不擔心工作被搶走。但是那個「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是幾年呢?到底是機器學習得快,還是人類學得快?
關於科技會搶走「人類工作」的議題,已經吵了幾百年。雖然這次有關AI的爭論,更多是關於「人類」本身,但是不可諱言,隨著人工智慧看似愈來愈貼近人類原本自以為無可取代的智慧,探討關於人與機器的關係,只會愈來愈迫切。
我安撫自身焦慮的方式,可以用我分別在2本書裡看到的段落說明。在《變動思維》提到,「在瑞典,國家的政策要保護的是人,不是工作。」在《5000天後的世界》裡,針對人工智慧將會衝擊沒有創造力,只能憑生產力存活的人這個問題,答案則是,「沒有人只能專門追求生產力和效率。」
人類具備學習的能力,可以learn,relearn和unlearn,如果機器可以幫我們做掉制式、機械、枯燥、乏味的工作,甚或協助我們發揮創造力,那這真的是一個好的時機去思考:我們到底要做什麼?還可以做些別的什麼?
總編輯
齊立文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工作和機會
大概一兩個月前,我在網路上看到暢銷書《人類大歷史》出了增訂版(2022年底),基於想了解內容有何異同,我點開了作者哈拉瑞( Yuval Noah Harari)寫的「新版序」。
文章前4段,這樣開頭和結尾:「我在2011年寫完《人類大歷史》之後,⋯⋯而那就是我想在這本書裡講的故事。」我完全忘了這幾段文字的讀後感,只記得從第5段起的敘述:「以上這些文字的英文原文,並不是由我(哈拉瑞)所寫,而是請一套強大的人工智慧(AI)程式模仿我而寫下。這套人工智慧名為GPT-3,是由舊金山一間專精於機器學習的研究實驗室所創。」
我讀到這篇序言時,正當ChatGPT在全球引爆熱議,激起了讚嘆、興奮、焦慮,甚至警覺和恐懼。哈拉瑞顯然在更早之前就體驗到GPT的威力,他的一些反應和回應,我只能說是感同身受:「GPT-3這篇文本最驚人的一點在於:它還真的是讀得通的,不只是把幾個句子隨機丟在一起,而有著連貫的邏輯。」「讀著那些文字,簡直下巴都要掉下來。」
雖然哈拉瑞在驚嘆之餘,也慶幸說,「這讓我暫時鬆了一口氣:GPT-3並不會搶走我的工作,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但是身為讀者,我得老實招認,在讀新版序的前幾段時,真的沒能評判出觀點的好壞、是不是出自作者,更別說看出是AI寫的了。對我來說,運用慣常的閱讀方式,那就是一篇流暢的文章,或許還點頭稱是了。
哈拉瑞士歷史專家,「對於GPT-3寫出的文字,我得花上1、2分鐘仔細閱讀,才能得出結論,知道那不是我寫的內容。」他也暫時不擔心工作被搶走。但是那個「至少看來還得再過個好幾年」,是幾年呢?到底是機器學習得快,還是人類學得快?
關於科技會搶走「人類工作」的議題,已經吵了幾百年。雖然這次有關AI的爭論,更多是關於「人類」本身,但是不可諱言,隨著人工智慧看似愈來愈貼近人類原本自以為無可取代的智慧,探討關於人與機器的關係,只會愈來愈迫切。
我安撫自身焦慮的方式,可以用我分別在2本書裡看到的段落說明。在《變動思維》提到,「在瑞典,國家的政策要保護的是人,不是工作。」在《5000天後的世界》裡,針對人工智慧將會衝擊沒有創造力,只能憑生產力存活的人這個問題,答案則是,「沒有人只能專門追求生產力和效率。」
人類具備學習的能力,可以learn,relearn和unlearn,如果機器可以幫我們做掉制式、機械、枯燥、乏味的工作,甚或協助我們發揮創造力,那這真的是一個好的時機去思考:我們到底要做什麼?還可以做些別的什麼?
總編輯
齊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