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理人 [第226期]:腦力訓練計畫

點閱:52

作者:經理人編輯部編輯

出版年:2023.09

出版社:巨思文化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154

附註:月刊

本期內容簡介

Editor's Note| 編輯台時間   

用進廢退

基本上,大腦的生死,主宰了人的存亡,其運作機制複雜又神祕,既帶給人無窮的希望,也引發無盡的恐懼。
想理解大腦的運作,是人類很原始的本能,因為所有的感官知覺、智識活動、情感交流,似乎都源自於這個重量1400公克、皺巴巴、像果凍般的物質。多年來,科學家也從神經科學、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不同領域,嘗試解開大腦的奧祕。
儘管仍持續在探索中,大腦至今揭密的結果,有功能面的,更深入解析了大腦的結構和運作方式,但是對人類更有意義的,則是潛能面的,也就是大腦是一個由860億個神經元組成的網絡,這些神經元24小時都在收發訊息,彼此串聯,加上我們日日夜夜內在和外在的活動,可以說,大腦是具有可塑性的,我們每天都在創造新的自己。
或許你覺得「天生我材必有用」這句話已經夠勵志了,但是腦科學的發現,或許連「天生我材」都要加以顛覆。你應該聽說過,科學家研究了20世紀最有名的一顆人類大腦——天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腦,嘗試探索他為什麼能夠那麼聰明睿智,洞悉了人所未見的宇宙原理。
神經科學家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在《大腦解密手冊》提到,剖析愛因斯坦的大腦,並沒有揭開他成為世紀天才的祕密,但是確實發現他的大腦裡,掌管左手手指的區域較大,在皮質層形成一道「形狀像希臘字母Ω」的巨大褶皺,原因是,愛因斯坦喜歡演奏小提琴。
換句話說,未必是大腦左右了你的天賦或成就,而是你做了什麼,會反映在大腦上,改變大腦的樣貌。
伊葛門寫道,「雖然大多數變化太小,無法用肉眼觀測,但是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改變了大腦的生理結構,從基因的表達到分子的位置,再到神經元的架構。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過的每一部電影、進行的每一場談話,這些全都在神經系統裡留下了痕跡。這些不可磨滅的、微小的印象積累起來,造就了你是什麼人,也限定了你能夠成為什麼人。」
在《大腦解鎖》這本書裡,史丹佛大學數學教育系教授裘.波勒(Jo Boaler)嘗試要闡明的也是類似概念:你不是天生具備或沒有哪方面的腦袋或能力。「沒有兩個人的大腦完全相同,也沒有所謂的『數學腦袋』,就寫作、創造、藝術或音樂而言,天才也是迷思。我們都必須發展自己所需的大腦路徑,也都有學習潛能,能有登峰造極的表現。」
有了腦科學的實證,或許我們該解放自己的偏狹認知,真正相信,透過對的方式練習,我們可以造就自己成為自己有興趣專攻領域的天才。

總編輯
齊立文
 
雜誌簡介
 
《經理人月刊》橫跨兩岸華人、多元媒體平台,談內部、談管理、談創造高效率的工作者、管理者、經營者,期許培養出「誠信、專業、創新、當責」的經理人。
  • Diagram 管理圖解 工作「數值化」,用更精準的職場語言溝通|無法理解龐大的數字資料? 從拆解比較中找出意義
  • Podcast Clips Podcast 對談現場 專訪大人學共同創辦人姚詩豪:了解老闆的「局」,找出職涯卡關的突破口
  • MBA@Office 辦公室商學院 名師一堂課|台灣師範大學全球經營與策略研究所教授 何宗武 解讀數據作為預測基準,協助企業辨別策略風險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