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

點閱:1

作者:林遠澤 編; 李明輝, 林維杰, 林遠澤, 金培懿, 張崑將, 許怡齡, 陳立勝, 陳昭瑛, 黃俊傑, 黃冠閔, 楊祖漢, 緒形康, 蔡振豐, 藤井倫明 著

出版年:2022

出版社:政大出版社

出版地:臺北市

集叢名:華人文化主體性研究叢書:A1001

格式:PDF,JPG

頁數:360

ISBN:9786269653263

分類:哲學  

儒家在先秦、兩漢、宋明與當代,在中國與東亞的日本與韓國,都在不同的時代危疑中,做出理論型態各異的思考回應。他們關心出於仁心的倫常與禮治,雖然始終沒有改變,但面對不同的危疑挑戰,他們的思考回應卻也一直相續不斷地產生新的理論創獲。時至二十一世紀,如果儒學仍有生命力,能夠為人類危疑未知的將來,提供足以立命的方向指引,那麼他的理論應如何建構,才能使他的基本關切在未來仍能發揮作用?在此,建構二十一世紀儒學理論內容的選擇判準,顯然即應在於,儒學究竟有哪些理論資源,對於我們回應當前危疑的世界處境而言,將是必要甚或充分的。這些儒學的內含或許在過去並沒有被突顯出來,但它做為儒學核心價值的一個側面,反而可能正是解決當前這個時代的危疑,所強烈需要的人性基礎與理論資源。為能充分展開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本書區分成:「在全球化挑戰中的當代儒學思考」與「在中國與東亞中的傳統儒學思考」兩部分。透過這兩部分共十三篇論文的討論,本書回顧了儒學在中國與東亞的發展與流傳中,所建立的各種理論型態,以及它們對於解決當時代危疑問題的合理化追求。並具體地建議,面對新冠肺炎與人工智能這些全球化的挑戰,危疑時代的儒學思考,應先回歸仁心感通,而以友倫信任的倫理互動,建構一種有公民德行的禮治共同體,做為重構二十一世新儒學的可能方案。
 

林遠澤

年出生於宜蘭,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著有《責任倫理學如何可能?論科技時代之對話倫理學的先驗語用學奠基》(德文),《關懷倫理與對話療癒-醫護人文學的哲學探究》、《儒家後習俗責任倫理學的理念》、《從赫德到米德-邁向溝通共同體的德國古典語言哲學思路》等專書。曾獲中研院第七屆與第九屆「人文及社會科學學術性專書獎」、「科技部傑出研究獎」、科技部「2020最具影響力研究專書獎」與「第55屆中山學術著作獎」等。

  • 序 儒家思想在21世紀的使命
  • 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