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學發聲: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
點閱:2其他題名:走過時代轉折的臺灣前輩文人
作者:廖振富著
出版年:2023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地:臺北市
格式:PDF,JPG
頁數:320
ISBN:9789862941751
EISBN:9789862943755 EPUB
分類:文學評論  
附註:ISBN: 9789862941751為2017年初版
文學作品是當代社會的反映。
從日治到戰後,短短幾十年間,臺灣的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氣氛產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出生於臺灣,走過這些時代轉折的前輩文人,他們如何在劇變的環境中思索與自處?發展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面對劇烈變化的現實環境,他們又發出了什麼樣的文學之聲?
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從前輩文人的照片、書信,以及社團文件、地圖等當代史料著手,建構出1910到1970年代臺灣文化人的關係網絡,以及文學社群的形成與凝聚,並討論時代變化中臺灣文學的發展狀況。由此回顧臺灣前輩文人如何以文學呼應時代變局,並從其作品中認識他們的涵養與視野,以及想要脫困、突圍的韌性和勇氣。
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以古典詩創作為主的櫟社,是日治時期臺灣中部最活躍的文學社團。本書收錄了多項櫟社相關文獻,包括(1)1912年的櫟社題名錄(2)社員黃旭東,1911年11月在青島行醫時對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第一手觀察報導(3)1912年1月、1930年3月,反映連橫與櫟社互動情誼,從親密到決裂的兩張明信片(4)1918年12月,蔡惠如為發起「臺灣文社」奔走募款,與傅錫祺聯絡之信函(5)1924年,蔡惠如因意外受傷,回信答謝社友之慰問(6)1947年1月,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夕,櫟社為謀復興,推舉林獻堂接任社長,並吸收新社員的會議紀錄。透過這些史料,不但可具體認識櫟社從日治到戰後數十年間的興衰起伏軌跡,也能看出面臨臺灣近百年來多重時代轉折,櫟社社員如何回應?其理想與堅持何在?也能藉此體會社員文學涵養與寬闊視野,乃至成員立場的差異與紛爭的具體細節,從而思索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除此之外,作者又從「詩集印刷與文學傳播」、「鐵路交通與文人社群往來」兩大面向,觀察日治時期傳統文人如何透過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運作,以凝聚文學社群意識,從而建構綿密的聯繫網。在現代化巨輪的主導下,各種技術的進步連帶影響了文化、精神的發展。印刷與出版普及,鐵路交通使詩人身體快速移動,人際連結因而更加緊密,而當時盛行的詩會,尤其像「全島詩人大會」如此大規模的文學活動,更是建立在上述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始有實踐的可能。
出身臺中清水的世家公子蔡惠如,跨越商業、政治、文化界的人生經歷,以及長年在日本、中國、臺灣三地奔走往來,使他對世界局勢發展與時代思潮的掌握相當敏銳,在1920年代一躍成為臺灣抗日民族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啟蒙意識與進步思想,更見證了時代改變的浪潮。若不以成敗論英雄,他的一生,猶如一道劃過臺灣夜空的流星,如此短暫,也如此絢爛。
從日治到戰後,短短幾十年間,臺灣的政治環境以及社會氣氛產生了非常巨大的變化。出生於臺灣,走過這些時代轉折的前輩文人,他們如何在劇變的環境中思索與自處?發展出什麼樣的人際關係?面對劇烈變化的現實環境,他們又發出了什麼樣的文學之聲?
現任國立臺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從前輩文人的照片、書信,以及社團文件、地圖等當代史料著手,建構出1910到1970年代臺灣文化人的關係網絡,以及文學社群的形成與凝聚,並討論時代變化中臺灣文學的發展狀況。由此回顧臺灣前輩文人如何以文學呼應時代變局,並從其作品中認識他們的涵養與視野,以及想要脫困、突圍的韌性和勇氣。
日治時期三大詩社,以古典詩創作為主的櫟社,是日治時期臺灣中部最活躍的文學社團。本書收錄了多項櫟社相關文獻,包括(1)1912年的櫟社題名錄(2)社員黃旭東,1911年11月在青島行醫時對辛亥革命後中國的第一手觀察報導(3)1912年1月、1930年3月,反映連橫與櫟社互動情誼,從親密到決裂的兩張明信片(4)1918年12月,蔡惠如為發起「臺灣文社」奔走募款,與傅錫祺聯絡之信函(5)1924年,蔡惠如因意外受傷,回信答謝社友之慰問(6)1947年1月,二二八事件爆發前夕,櫟社為謀復興,推舉林獻堂接任社長,並吸收新社員的會議紀錄。透過這些史料,不但可具體認識櫟社從日治到戰後數十年間的興衰起伏軌跡,也能看出面臨臺灣近百年來多重時代轉折,櫟社社員如何回應?其理想與堅持何在?也能藉此體會社員文學涵養與寬闊視野,乃至成員立場的差異與紛爭的具體細節,從而思索背後所隱藏的文化與政治意涵。
除此之外,作者又從「詩集印刷與文學傳播」、「鐵路交通與文人社群往來」兩大面向,觀察日治時期傳統文人如何透過新興文學傳播網路的運作,以凝聚文學社群意識,從而建構綿密的聯繫網。在現代化巨輪的主導下,各種技術的進步連帶影響了文化、精神的發展。印刷與出版普及,鐵路交通使詩人身體快速移動,人際連結因而更加緊密,而當時盛行的詩會,尤其像「全島詩人大會」如此大規模的文學活動,更是建立在上述物質條件的基礎之上,始有實踐的可能。
出身臺中清水的世家公子蔡惠如,跨越商業、政治、文化界的人生經歷,以及長年在日本、中國、臺灣三地奔走往來,使他對世界局勢發展與時代思潮的掌握相當敏銳,在1920年代一躍成為臺灣抗日民族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他的作品中所蘊含的啟蒙意識與進步思想,更見證了時代改變的浪潮。若不以成敗論英雄,他的一生,猶如一道劃過臺灣夜空的流星,如此短暫,也如此絢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