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比我們想像中脆弱,
可能因為一次的創傷導致一輩子的痛苦,
而這種悲劇可能發生在任何你我身上。
本書將帶你跳脫媒體謠言、社會輿論及政治操弄,
透過第一手訪談資料,傾聽倖存創傷者最真實的沉痛告白。
並藉此機會進一步審視、反思,
身為社會一員的我們該以何種信念來面對這些事件。
本書不談政治,談的是社會與心。
這是屬於那些被迫與創傷共存、掙扎,並努力回歸社會的人們的故事,
也是屬於每個你我的故事。
★韓國人文社科類暢銷作家最新著作
★韓國YES24書店讀者評價高達9.7分
★韓國中央日報、韓民族日報、京鄉新聞推薦讀物
「我們這些倖存者為了討生活必須偽裝自己,找工作的時候也只能裝作天安艦事件對我沒有影響。而這也讓我變得很擅長裝作若無其事。畢竟只要一說我是天安艦的倖存者,人們就會問我:『現在還好嗎?』而我必須回答還好,然後大家就會說我很了不起。但其實我一點都不好,我們都一樣,我們都是這樣。」——倖存官兵C
2010年3月26日,載著韓國海軍104人的天安艦在黃海海域沉沒了。
40人死亡、6人失蹤,這是韓國海軍史上最嚴重的沉艦事件——天安艦沉沒事件。
媒體輿論爭相報導,探討政治議題的書籍也大量出版,但好像哪裡不對勁……
「剩下的」58人呢?這些倖存者後來怎麼樣了?
沒有人在乎、被當成配角
因為還活著,所以不被重視
但,這些創傷看不見不代表不存在
天安艦沉船事件罹難的46名官兵獲頒花郎武功勳章,成了為國捐軀的崇高英雄;
倖存的58名官兵,則必須與殘兵敗將的污名對抗。他們不只因船隻沉沒而罹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更為了獲得「衛國有功」的榮譽,展開一連串艱苦的抗爭。
沒能跟同袍一起活下來,面對罹難的同袍及其家屬時的罪惡感;
韓國社會因為他們在船隻沉沒後生還,沒有跟著一起死去而帶給他們的羞辱感……
種種痛苦都讓倖存者對自己感到失望。
在韓國社會成為受害者一事,不如想像中容易,因為人們心中都有一個典型的「受害者形象」,而不符合這個形象的人,便無法獲得人們的同情。甚至對社會群眾來說,這些倖存下來的人不像受害者,更像是「好運的人」。
藉由本書,我們可以看到韓國社會是如何放置自己的傷與社會的傷;
政治操弄、媒體謠言、社會輿論與確認偏誤是如何助長社會對受害者的不諒解;
倖存者與創傷者又是如何受到社會的各種暴力對待……
藉由作者的第一線訪談,傾聽韓國天安艦官兵、世越號師生、軍中性少數者,以及其他社會受害者的沉痛告白,重新審視、反思身為社會一員的我們,該以何種態度、認知及信念來面對這些事件。
我們無法阻止悲劇到來,但能學習如何傾聽創傷、接住身處困境之人。
當我們開始去看見、了解創傷,未來所有的受害者將在更安全的環境中療傷。
「為了記住這些事,我們必須『哀悼』;為了與慘案所帶來的傷害共存,我們必須『紀念』。這雖然痛苦,卻也是我們能以人類之姿繼續活下去的唯一途徑。」——本書作者 金昇燮
★專文導讀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姜冠霖|臺韓情報獨立記者
★好評推薦
奶奶 Nainai|IG 奶奶心理學版主
黃雅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元品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兼所長
黃敬雅|復興空難倖存空服員
黃鈺翔|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新屋大火倖存消防員
楊適瑋|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創會理事長
鍾成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海軍軍官學校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依首字筆畫排序)
倖存者的心理創傷需要被理解和肯認。心理創傷一直容易被忽略,因為我們不懂,更可能是我們不知道該如何陪伴和療癒。心理創傷的療癒之路,首先要理解創傷,學習辨識創傷,給予醫療及諮商資源,才有機會防止再受創。作者貼近和跟隨倖存者,因此才有機會映照出心理創傷對人和其生活的侵蝕。經歷過創傷的人,日常中不斷擔心再受傷,對人和環境保持警戒。長期的警戒,讓他們經常處於戰鬥、凍結或逃的狀態,這是「毒性壓力」,倖存者復原歷程需要個人、家庭和社會整體一起正視。創傷非從己身而來,當我們經歷到並意識到它(心理創傷),才有機會開始轉化為療癒及智慧來源。
——黃雅羚|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元品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兼所長
對於曾經歷創傷的患者來說,社會支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新屋保齡球館大火八年以來,有一句話深深印在我心中:「活下來的人,才是必須扛起悲傷重擔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咀嚼本書的文字後感到如此共鳴的原因……由衷感謝那些願意分享自己經歷的倖存官兵,同為倖存者,我深刻理解對於患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的患者來說,回憶過去是件非常辛苦的事。最後,也感謝作者願意承擔起沉重的輿論,鼓起勇氣去做正確的事,傾聽倖存官兵的聲音,並試圖以最佳方式傳達他們的親身經歷,讓這些屬於你我的故事,能夠被更多人看見。
——黃鈺翔|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理事長、新屋大火倖存消防員
消防員是救死扶傷的行業,水裡來火裡去的英勇形象是世人對消防員的傳統認知。但我們同時也比其他人更容易體驗傷害,不論是身體或是心靈。就如災難現場的慘況抑或是同儕的死傷,其實都會在我們的生命中留下痕跡,所以我們也可以說是與創傷共存的職業吧!但,卸下職業包裝的我們,跟每個人一樣,就是會受傷、會哭、會笑、會軟弱。我希望世人可以同理並且理解到,沒有人生來就應該要堅強。只要是人,就應該要有表達痛苦與療傷的權利。希望這本沉重的故事書,能夠讓讀者身歷其境體驗不同族群的傷痕,認識PTSD,也認識那個可能受傷的自己。
——楊適瑋|消防員工作權益促進協會創會理事長
對於長期深耕國內重大意外災難事件創傷諮商工作的自己而言,拜讀過韓國首爾大學金昇燮教授大作後,看見金教授為了這群被社會放棄、遺忘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願意費盡心力揭露韓國2010年「天安艦事件」倖存者調查研究報告,真的令我敬佩不已。
本書不僅透過各國實徵研究資料,讓我們能夠以科學化角度去認識創傷,甚至讓整個社會能夠去重新理解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倖存者,幫助他們重新詮釋彼此與社會產生對話的空間。
最後,是我對於本書中非常有感觸的一句話——「PTSD,存在於世上任何地方,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本書即是讓我們有機會認識創傷、看見創傷,甚至讓我們更進一步與創傷人們的心重新對話、再次靠近的一條路。
——鍾成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海軍軍官學校學生輔導中心主任
★韓國讀者口碑推薦
–這是一本在困難時期能給予社會力量的書。
–作者勇於揭露韓國社會的勇氣,以及持續關注弱勢族群實在太符合社會正義了。
–這是一本關懷且向社會提出疑問的書。那些因為事故留下創傷的人,大眾應該給予關注。
–作者跳脫左派與右派等政治束縛,僅僅描述身為軍人,以及身為一個人類所經歷的悲傷與痛苦。本書是我們理解這些悲劇的重大契機。
–這本書能讓我們反思一路走來,身而為人的價值。
作者簡介
金昇燮(김승섭)
畢業於延世大學醫學院,後取得首爾大學保健碩士、哈佛大學保健博士學位。
曾於天安少年監獄擔任公共保健醫生,亦曾任喬治·華盛頓大學保健研究所講師、高麗大學保健科學學院副教授,現任韓國首爾大學環境保健系副教授。2016年和2017年獲頒高麗大學最優秀授課獎——石塔授課獎,2018年獲頒最佳研究獎——石塔研究獎。
長年分析與研究社會弱勢群體身心健康、人權議題,包括結婚移居女性、性少數者、世越號倖存師生、受刑人、勞工、天安艦倖存官兵等,並持續參與眾多人權研究計畫。曾於三星半導體職業傷害訴訟、同性婚姻訴訟、跨性別人士性別變更訴訟、軍刑法違憲訴訟、性暴力倖存者PTSD等訴訟中出庭作證及提交專家意見書。
著有《아픔이 길이 되려면》(當痛苦成為道路)、《우리 몸이 세계라면》(如果我們的身體是世界)等,並譯有《A Disability History of the United States》(美國的障礙歷史)。(以上書名皆為暫譯)
譯者簡介
陳品芳
政大韓文系畢,韓中專職譯者。在譯界耕耘多年,領域橫跨書籍、影劇與遊戲等。譯作曾入圍「第一屆台灣年度優秀韓國翻譯圖書獎」、入選文化部第45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譯有《不便利的便利店1》、《不便利的便利店2》、《剝削首爾》、《不只是遠方,把每一天過成一趟旅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