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集傳

點閱:2

作者:朱熹著

出版年:2023

出版社:華夏出版

出版地:新北市

集叢名:傳世經典:001

格式:PDF,JPG

頁數:182

ISBN:9786267296813

分類:中文古典文學  

《詩經集傳》是朱熹對《詩經》的說解,書中對大序和小序作了全面的批判,正文雜採《毛傳》鄭箋之說,間或引用齊、魯、韓三家詩說,以己意為取捨,意在重新探討《詩經》本意,說解方法兼顧訓詁與剖析義理,以剖析義理為主,其說強調以詩言理,即主性情講義理,從性情的角度來解釋《詩經》的大義。
《詩經集傳》是朱熹根據《詩集解》刪改三次而成的,約完成於淳熙十三年(1186年)。《詩集傳》的特點是棄〈詩序〉不用,開創訓詁學新局面,例如《陳風•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詩集傳》解釋為:「皎,月光也。佼人,美人也。僚,好貌。」。又如:《魯頌•泮水》:「薄采其茆」,《詩集傳》解釋為:「茆,鳧葵也,葉大如手,赤圓而滑,江南人謂之蓴菜者也。」。
朱熹還解釋了賦、比、興的用法,「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詩集傳》中每章下都會標明「賦也」、「比也」、「興也」、「賦而比也」、「比而興也」、「賦而興又比」,如有不清楚的地方,再用末注加以申述,如《周南》末段申述:「按此篇首五詩,皆言后妃之德。……今言詩者,或乃專美后妃,而不本於文王,其亦誤矣。」書中朱熹對於不知道的一些詞語,都注「未詳」二字。但《詩集傳》沿用《詩序》之處仍不少,又常以理學家的「存天理,滅人慾」之說解釋〈詩〉,不免扭曲。《詩經》有大量作品被朱熹斥為「淫詩」,如:《桑中》,「此詩乃淫奔者所自作」;《采葛》,「此淫奔之詩」;《丘中有麻》,「此亦淫奔者之詞」。(維基百科)
 
作者簡介

朱熹(1130年10月22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一字仲晦,齋號晦庵、考亭,晚稱晦翁,又稱紫陽先生、紫陽夫子、滄州病叟、雲谷老人,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諡文,又稱朱文公。南宋江南東路徽州婺源縣(今江西省上饒市婺源縣)人,生於福建路南劍州尤溪縣(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縣)。南宋理學家,程朱理學集大成者,學者尊稱朱子。
朱熹家境貧窮但自幼聰穎,紹興十八年(1148年)中進士,年僅十九歲,歷高宗、孝宗、光宗、寧宗四朝。於建陽雲谷結草堂名「晦庵」,在此講學,宋理宗賜名「考亭書院」,故世稱「考亭學派」,又因朱熹別號「紫陽」,故世稱「紫陽學派」。朱熹是程顥、程頤的三傳弟子李侗的學生,承北宋周敦頤與二程學說,創立宋代研究哲理的學風,稱為理學。其著作甚多,輯定《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為四書作為教本,也成為後代科舉應試的科目,在中國大陸,有專家認為他確立了完整的客觀唯心主義體系。
 
 
  • 詩經集傳序
  • 詩經卷之一 國風〈〈周南、召南〉〉
  • 詩經卷之二〈〈邶、鄘、衛、王〉〉
  • 詩經卷之三〈〈鄭、齊、魏、唐、秦、陳、檜、曹、豳〉〉
  • 詩經卷之四 小雅〈〈鹿鳴之什、白華之什〉〉
  • 詩經卷之五〈〈彤弓之什、祈父之什、小旻之什、北山之什、桑扈之什、都人士之什〉〉
  • 詩經卷之六 大雅〈〈文王之什、生民之什〉〉
  • 詩經卷之七〈〈蕩之什、生民之什〉〉
  • 詩經卷之八 頌〈〈周頌清廟之什、周頌臣工之什、周頌閔予小子之什、魯頌、 商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