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傳. 下
點閱:2作者:孔子著;杜預, 何休, 穀梁子注釋
出版年:2024
出版社:華夏出版
出版地:新北市
集叢名:傳世經典
格式:PDF,JPG
頁數:144
ISBN:9786267296981
分類:中文古典文學  
系列書: 春秋三傳,本系列共3本,已完結
春秋三傳,對孔子的《春秋》進行解釋並加以闡述的三部最具影響力的著作:
● 《春秋左氏傳》,通稱《左傳》或《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
● 《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相傳為戰國魯人穀梁子在其老師子夏的口授下所著。
讀《春秋》,必須讀三傳,然三傳文辭不加注解也讀不明白。自漢至清,注解傳文,或研究其要義者,多得不勝枚舉,但基本的注解應該是十三經裡的注疏。《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穀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勳疏。
三傳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經傳,自得其便,但不能偏執一家,自以為是。一部《春秋》是孔子的傑作,孔子的學問包羅萬象,《春秋》的含義何嘗簡單?所以,研讀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應探求於易禮詩書,始能窺測聖人的真意。(百度百科)
● 《春秋左氏傳》,通稱《左傳》或《左氏春秋》,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
● 《春秋公羊傳》,簡稱《公羊傳》,相傳為戰國齊人公羊高所著。
● 《春秋穀梁傳》,簡稱《穀梁傳》,相傳為戰國魯人穀梁子在其老師子夏的口授下所著。
讀《春秋》,必須讀三傳,然三傳文辭不加注解也讀不明白。自漢至清,注解傳文,或研究其要義者,多得不勝枚舉,但基本的注解應該是十三經裡的注疏。《左傳》,晉杜預注,唐孔穎達疏。《公羊傳》,漢何休注,唐徐彥疏。《穀梁傳》,晉范寧注,唐楊士勳疏。
三傳注疏各有凡例,依例研究經傳,自得其便,但不能偏執一家,自以為是。一部《春秋》是孔子的傑作,孔子的學問包羅萬象,《春秋》的含義何嘗簡單?所以,研讀春秋,不但不能以今古文任何一家自限,更應探求於易禮詩書,始能窺測聖人的真意。(百度百科)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後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後週遊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孔子隨後開始編修《春秋》一書,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號稱「素王」。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
左丘明(?—?),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的盲人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為解釋另一歷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一説複姓左丘,名明;一説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相傳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 (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 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公羊高(?—?),公羊氏,名高,一說名壽。東周戰國齊國人。
相傳為孔子學生子夏的門人。由子夏口授《春秋》,作《春秋傳》十一卷,傳其子公羊平,即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
穀梁赤(生卒年不詳),穀梁氏,名赤(或作喜、寘、俶),字子始,戰國時期著名經學家,今山東省菏澤市經濟開發區陳集鎮人。相傳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僅口説流傳,至穀梁赤,為《春秋》殘亡,多所遺失,乃為經作傳,稱《春秋穀梁傳》。
穀梁赤,是子夏的學生,子夏晚年居家著書授業,離穀莊頗近。後穀梁學成,封魯為吏,著書立説。其直系後人在今菏澤一帶。到漢初劉邦祭孔時,申請回原曹國故里棠林坡一帶,子孫以衍數萬。其説最初只有口説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亦稱《穀梁春秋》或《穀梁傳》,為今文經學派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持論比《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後代敬稱孔子或孔夫子,生於魯國陬邑,祖先為宋國貴族,即殷商遺族後代,東周春秋末期魯國的教育家與哲學家,曾在魯國擔任官府要職,離開魯國後週遊列國十四年,最終魯哀公將其迎回魯國,賜封國老,稱「尼父」。孔子隨後開始編修《春秋》一書,是以無天子之名而行天子之事,號稱「素王」。孔子為儒家創始人兼主要代表人物,在儒家四大聖人之中被奉為「至聖」,其地位為儒家聖賢之中最高者。
左丘明(?—?),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的盲人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為解釋另一歷史著作《春秋》的作品,戰國時期成為儒家學派的經典之一。
左丘明,生卒年不詳,一説複姓左丘,名明;一説單姓左,名丘明。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
左丘明曾任魯國史官,相傳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 (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 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公羊高(?—?),公羊氏,名高,一說名壽。東周戰國齊國人。
相傳為孔子學生子夏的門人。由子夏口授《春秋》,作《春秋傳》十一卷,傳其子公羊平,即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
穀梁赤(生卒年不詳),穀梁氏,名赤(或作喜、寘、俶),字子始,戰國時期著名經學家,今山東省菏澤市經濟開發區陳集鎮人。相傳為子夏弟子。治《春秋》,初僅口説流傳,至穀梁赤,為《春秋》殘亡,多所遺失,乃為經作傳,稱《春秋穀梁傳》。
穀梁赤,是子夏的學生,子夏晚年居家著書授業,離穀莊頗近。後穀梁學成,封魯為吏,著書立説。其直系後人在今菏澤一帶。到漢初劉邦祭孔時,申請回原曹國故里棠林坡一帶,子孫以衍數萬。其説最初只有口説流傳,至西漢時才寫成《春秋穀梁傳》。《春秋穀梁傳》亦稱《穀梁春秋》或《穀梁傳》,為今文經學派著作,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體裁與《公羊傳》相近,以問答形式解經,側重傳《春秋》之「義理」,持論比《公羊傳》平正,是研究古代儒家思想的重要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