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療癒
現代社會步調快速,許多人選擇以食物「抗壓」,藉由高糖、高熱量療癒食物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與慰藉,但卻容易忽略這些食物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
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人們對療癒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滿足口腹之慾,而是從追求身心滋養、土地修復、共煮食育等全方位的永續與健康。本期專題企劃從國際趨勢著眼,探討台灣療癒餐飲發展,重新建構食物療癒的概念。
現代社會步調快速,許多人選擇以食物「抗壓」,藉由高糖、高熱量療癒食物獲得心靈上的支持與慰藉,但卻容易忽略這些食物對身體健康造成的影響。
隨著後疫情時代到來,人們對療癒的需求不再僅僅停留在滿足口腹之慾,而是從追求身心滋養、土地修復、共煮食育等全方位的永續與健康。本期專題企劃從國際趨勢著眼,探討台灣療癒餐飲發展,重新建構食物療癒的概念。
編者的話
食物在有意識正確選擇下,不僅能帶給身心靈呵護,還能對生態系統產生正面循環的影響。本期專題企劃「食物療癒」不僅是指吃了會讓人開心的食物,而是從「正念飲食」國際趨勢,以及「草本療癒」、「米麴釀造」等主題出發,選用純淨食材,傳承古法智慧,追求永續飲食的平衡。「再生農業」、「自煮共食」同時也值得關注,健康食物源於健康土地,凸顯修復土地的重要性,食育更能通過自煮體驗和共食進一步分享。這種有意識的食物選擇融入身體記憶,實現由內而外,小至個人,大至環境的治癒。
台灣到處都有火鍋店,也是我私下最喜歡的餐廳選擇之一。最近台灣掀起中國美食風潮,餐飲市場深入分析當前火鍋流行趨勢,為台灣業者提供參考,並採訪各大火鍋品牌,討論品牌特色的重要性。舌尖設計學專訪本事空間製作所,如何巧妙將西門町街貌歷史融入詹記西門大世界設計中,讓顧客擁有豐富的情感連結與歸屬感,也能在享受麻辣鍋時增加話題性。
總編輯 陳怡伶
餐飲業競爭激烈,符合大眾需求的「藍海策略」在哪裡?當世界紛擾越多,原型食物的溯源格外重要,透過本期專題企劃或許可以給經營者們一些不同想法的觸發。日前有幸到瑞芳青雲殿品嘗神秘大廚的手藝,新鮮食材在減油減鹽烹調下,直接品嘗到自然原味,在大家讚不絕口的同時,「讓食物說話」是最貼切的註腳。日前Liz捐贈賴清德總統520就職國宴的菜單給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我們特別在館內設立展區,即日起至2024年底,與歷屆總統國宴菜單一同展出,歡迎大家來圖書館回顧國宴歷史、品味今年國宴的精彩菜色!副主編 洪麗君
端午節過後氣溫直直上升,今夏比起手搖飲料,反倒是對康普茶產生莫大興趣,發酵的微酸口感與細緻不嗆鼻的氣泡相當適合在炎炎夏日飲用,搭配大分量肉食也能消暑解膩。〈廚房裡有譜〉專欄作者游惠玲便分享近年來的「NOLO」風潮,草本基底的無酒精調飲攻占fine dining餐桌,康普茶恰恰也活躍於搭餐的行列,令人相當驚喜。
本期專題企劃〈食物療癒〉也提及康普茶中的活菌循環,以及自家釀造酒和豆腐乳等自然採菌發酵食品。長年自製各種發酵食的親戚分享「養菌」心得,說吃自家製的優格不只省錢方便,消化確實變順暢,也在和親友分食當中獲得不少「療癒」與樂趣呢!
編輯 謝宥融
台灣到處都有火鍋店,也是我私下最喜歡的餐廳選擇之一。最近台灣掀起中國美食風潮,餐飲市場深入分析當前火鍋流行趨勢,為台灣業者提供參考,並採訪各大火鍋品牌,討論品牌特色的重要性。舌尖設計學專訪本事空間製作所,如何巧妙將西門町街貌歷史融入詹記西門大世界設計中,讓顧客擁有豐富的情感連結與歸屬感,也能在享受麻辣鍋時增加話題性。
總編輯 陳怡伶
餐飲業競爭激烈,符合大眾需求的「藍海策略」在哪裡?當世界紛擾越多,原型食物的溯源格外重要,透過本期專題企劃或許可以給經營者們一些不同想法的觸發。日前有幸到瑞芳青雲殿品嘗神秘大廚的手藝,新鮮食材在減油減鹽烹調下,直接品嘗到自然原味,在大家讚不絕口的同時,「讓食物說話」是最貼切的註腳。日前Liz捐贈賴清德總統520就職國宴的菜單給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我們特別在館內設立展區,即日起至2024年底,與歷屆總統國宴菜單一同展出,歡迎大家來圖書館回顧國宴歷史、品味今年國宴的精彩菜色!副主編 洪麗君
端午節過後氣溫直直上升,今夏比起手搖飲料,反倒是對康普茶產生莫大興趣,發酵的微酸口感與細緻不嗆鼻的氣泡相當適合在炎炎夏日飲用,搭配大分量肉食也能消暑解膩。〈廚房裡有譜〉專欄作者游惠玲便分享近年來的「NOLO」風潮,草本基底的無酒精調飲攻占fine dining餐桌,康普茶恰恰也活躍於搭餐的行列,令人相當驚喜。
本期專題企劃〈食物療癒〉也提及康普茶中的活菌循環,以及自家釀造酒和豆腐乳等自然採菌發酵食品。長年自製各種發酵食的親戚分享「養菌」心得,說吃自家製的優格不只省錢方便,消化確實變順暢,也在和親友分食當中獲得不少「療癒」與樂趣呢!
編輯 謝宥融
作者簡介
雜誌簡介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同書類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