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鬧鬼的夏天,暴風雨在眨眼間遍布整個天際,科學家維多.法蘭根斯坦在月亮凝望墓穴的日子,翻動生命的碎片,喚醒神祕不馴的怪物。一連串不幸的故事;一場追逐到天涯海角的復仇之欲—
「我把一個以殘殺不幸為樂的邪惡怪物縱放到人世間。
他簡直就像我自己的吸血鬼,就像我自己的鬼魂從墳墓中被釋放出來,去摧毀我所珍愛的一切。」
「我應是你的亞當,但我卻是個墮落的天使,沒有犯錯卻被你剝奪了喜悅,……我本善良,悲傷使我變成惡魔。
復仇將比光熱或食物更珍貴。」
科學家維多.法蘭根斯坦決定要跨入上帝的領域,靠科學的力量創造出生命體— 一個完美的人。於是他從墳場挖出屍塊,選出還能使用的部分拼成人型,賦予其生命。但不久他便發現,他只是製造了一個怪物。法蘭根斯坦試圖抹殺這場嚴重的錯誤,為求生存,怪物展開了逃亡,一場充滿背叛、悲傷與復仇的追逐之旅就此展開。
作者簡介
作者簡介
瑪麗.雪萊 Mary Shelley(1797-1851)
英國作家,十九世紀上半期浪漫主義派詩人波西.比希‧雪萊(Percy Bysshe Shelley, 1792—1822)的第二任妻子。
原名瑪麗.戈德溫(Mary Godwin),是英國哲學家威廉.戈德溫(William Godwin,1756一1836)、女權作家瑪麗.渥爾史東卡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 1759一1797)的女兒。她於1814年與雪萊陷入熱戀,在母親瑪麗.渥爾史東卡夫特的墓園裡祕密約會,同年7月,隨同雪萊遊歷歐洲大陸,在旅遊期間,兩人在共有的日記上執筆彼此的生活感想,並且開展長達一生的閱讀與寫作計畫,在日後的每一個昏晨,堅持閱讀與寫作。1816年,雪萊第一任妻子投湖自盡後,兩人結婚。《法蘭根斯坦》(中譯本為《科學怪人》)完成於1818年,是英國文學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說之一。之後,瑪麗.雪萊陸續創作作品:《瑪蒂達》(Mathilda, 1819)、《最後一人》(The Last Man, 1826)、《永生者》(Folker, 1837)等。
1822年,雪萊搭乘「唐璜號」航行,途中遭遇暴風雨而亡,1823年,瑪麗.雪萊返回英國,投注心力於編輯雪萊的詩集、書信集、散文和其他作品集。
章節
- 論「科學怪人 ── 現代普羅米修斯」 珀西.比希.雪萊(p.I)
- 「科學怪人 ── 現代的普羅米修斯」書評 沃爾特.史考特(p.V)
- 序言(p.XXIII)
- 楔子(p.XXXIII)
- 人物介紹(p.XXXVI)
- 信札一(p.1)
- 信札二(p.5)
- 信札三(p.10)
- 信札四(p.12)
- 1(p.20)
- 2(p.25)
- 3(p.32)
- 4(p.40)
- 5(p.47)
- 6(p.55)
- 7(p.63)
- 8(p.74)
- 9(p.83)
- 10(p.89)
- 11(p.96)
- 12(p.103)
- 13(p.109)
- 14(p.115)
- 15(p.120)
- 16(p.131)
- 17(p.139)
- 18(p.145)
- 19(p.154)
- 20(p.162)
- 21(p.171)
- 22(p.181)
- 23(p.191)
- 24(p.198)
- 華頓(續記)(p.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