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現階段原住民民族課程政策發展之多元文化課程轉化評析
本研究以多元文化教育課程轉化的整合探究概念架構並配合國外實例,評析我國現階段原住民民族教育政策發展。首先,在理想課程與正式課程層級: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的「民族教育為特色之學校本位課程計畫」,以及教育部發布的「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總綱綱要」,皆強調原住民重點學校應利用彈性學習節數實施民族教育,使原住民學生學習本族文化至少每週1節課,顯示主要採取「單一族群研究取向」的政策;總綱雖將原住民族教育列為十九項「議題」之一,但不再制定議題課程綱要,建議仍應基於「多元文化教育取向」訂定具主體性的民族教育課程綱要。其次,在知覺課程與運作課程層級:須依法落實原住民族教育師資培訓,促進教師落實「單一族群研究取向」的民族教育課程,並善用「多元文化教育取向」將部落文化融入學習領域來提升學習切身性,進而以「社會重建主義取向」規劃民族議題行動課程,落實「十二年國教課程總綱」的公民社會參與理念。
流行文化與課程
本文旨在透過理論取向,分析流行文化之意義與特性,並據以闡釋其在學校課程上的意涵。本文首先分析與歸納流行文化的意義有:廣受人們喜愛的文化、次級的、大眾的、人民的、文化鬥爭的與後現代主義等六項。其次就流行文化的特性而言,本文提出:一、流行文化呈現出某個世代的獨有共同文化;二、流行文化具有對抗主流母文化的內在性格;三、流行文化是一種創造性的意義表達文化;四、流行文化具有媒體文化及商品化的消費性格。復次,根據上述流行文化之意義與特性,闡釋流行文化之課程意涵有:一、提醒教師教學需顧及學生生活經驗的統整;二、轉化傳統教學方式成為多元解讀的教學方式;三、作為學生滿足自我表現及創造之需求的文化形式;四、提示媒體素養教育的重要性;五、作為新興的文化創意產業,與課程結合可促進學用合一。
書寫文化、學校課程與階級再製:當代法國教育社會學對P. Bourdieu文化資本理論的補充
本研究探討「書寫文化」在學校課程與階級再製當中所扮演的角色。法國社會學家P. Bourdieu的文化資本(le capital culturel)理論揭示了學校課程當中造成階級再製的細微運作原因,但他並未深入探討「書寫」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事實上,從家庭教育到學校課程當中,學生所承繼、獲得與展現出來的書寫文化,更是影響學校教育當中階級再製的關鍵因素之一。書寫文化,是暨Bourdieu之後,法國的教育社會學界所探究的核心之一。
從國際人權法論少數群體與原住民族設置學校體系之發展策略
《聯合國原住民族權利宣言》在進一步成為「公約」之前,原住民族教育權利在國際人權法中仍類同於相關公約所建構出的「保護屬於少數群體之個人的權利」。我國教育部依據《原住民族教育法》有設置原住民族學校體系的相關政策規劃,但尚未能落實。本研究在「保護屬於少數群體之個人的權利」的基礎上,探討馬來西亞華文教育、印度與歐洲穆斯林學校、紐西蘭毛利語沉浸式小學、美國夏威夷州夏威夷語沉浸式小學與卡美哈美哈學校、北歐三國的薩米學校等實例,瞭解世界上族裔、語言、宗教少數群體與原住民如何建立學校體系,藉以釐清臺灣設置原住民族學校的可能策略。研究結果發現:政治行動與經濟條件等因素影響設置民族學校教育自決權的實踐;私立或公辦民營的民族學校皆應實施國定課程綱要以納入正規學制;原住民地區的公立學校可依族語文化融入課程程度予以分級;民族學校之入學資格不得限定學生的族群背景,而須由家長自由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