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教育
點閱:1作者:肖光畔編著
出版年:2016
出版社:方集出版社
出版地:新竹縣竹北市
格式:EPUB 流式
EISBN:9789869272933 PDF
分類:教育  SDG4 優質教育  SDG9 工業化、創新及基礎建設  
● 本書因出版社限制不提供朗讀功能
內容簡介
歷史是嚴肅的,也是有情的。今天,中國的教師,又一次處在歷史選擇的風口浪尖之上,以一個問題頗多的、由弱勢群體向強勢群體轉變的形象,展現在世人面前。改革開放二十六年來,中國經濟創造了飛速發展的奇跡,人民的物質生活水準提高了;同時,人們的觀念意識、價值趨向發生了變化,出現了混亂。老師,作為社會中擁有前沿科學技術與較高人文素養的人群,已經成為經濟市場的寵兒。在商業化競爭日趨激烈的社會中,老師的選擇出了問題:是以能否帶來經濟效益作為自己成功的標誌,還是繼續以「桃李滿天下」為榮?是選擇投入到追逐物質生活的洪流中,還是繼續堅守在教書育人的清貧崗位上?
韓愈在《師說》中說:「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他將教師的責任明確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就是說,老師要傳授知識,解釋疑惑。這其中包括要教給學生做人的基本道理,幫助解釋人生觀、價值觀的困惑。教師在人們的心目中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然而,在市場經濟負面影響下的今天,個別教師的道德觀被扭曲。有的缺乏敬業精神,不認真備課,不批改作業,甚至擅離職守去搞「第二職業」;有的不愛學生,對學生冷嘲熱諷,態度生硬;有的將學校變為商場,將學生變為消費群,為自己創收;有的老師儀錶不整、舉止粗俗,以教謀私。前些年,在個別地區出現的老師虐待、體罰甚至強姦學生的現象在社會上、教育界產生強烈反響,嚴重影響了教師形象。於是乎,老師傳統意義上的社會責任感以及奉獻意識逐漸淡漠,工具理性日趨膨脹,價值理性不斷萎縮,師德優劣影響深遠。
一個學校辦得好壞的關鍵取決於教師的素質!因此,教育者要先受教育,教師要樹立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而育人的觀念,刻苦鑽研理論,精通業務,以自己淵博的學識和高尚的品德傳授並影響學生。優良的師資隊伍便是學校發展的源頭活水。北大副校長吳志攀曾這樣鼓勵在北大教書的青年教師們:「我們要完成的任務,是如何在一個經濟落後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使命。這個使命並不比建國初期要實現的趕超戰略容易多少。」
北京師範大學在百年發展歷程中凝練出「學為人師,行為世範」的標準,已經成為新時期中國教師教育,特別是師德建設普遍追求的目標。「學為人師,行為世範。」前者,主要是對教師專業水準的要求:教人知識,首先自己要有深厚的知識儲備,而且要善於學習、鑽研學問,而且要不斷學習,終身學習。後者,主要是對教師思想品質的要求:教師行為要講文明,有規範,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感染學生,教育學生。當然,這兩方面不是截然分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學為人師,不單純是指學問,也包括教師對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問題認識更加深刻,更加全面,給予學生積極健康的人生指導。「學為人師,行為世範」,把「知」與「行」、教師自身修養與育人的本領等方面結合起來,是對新時期師德的一個比較準確的概括。長期以來,人們對師德的認識和踐行方面存在一些偏頗。一些人認為,思想道德教育是專職教師的責任,其他教師只要專注於高深的學問即可,忽視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同時進行思想教育。個別教師雖然理論講得很好,但在行動上不能嚴格要求自己,言行不一。這樣的教育也不具有說服力。這些都是我們在加強師德建設中應該重視和予以調整、糾正的。廣大教師只有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思想道德素質培養,同時,把育人工作滲透到知識傳授過程、滲透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才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為加強師德建設,許多高校廣泛開展學生考評教師活動。從評選的結果看,學生心目中的優秀教師不僅個人業務素質高,同時人格品質也要優秀。可見,能否成為新時代合格的教師,包括師德在內的綜合素質尤為關鍵。
師德的魅力是無窮的,正如詩中形容,「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我們每個人在回憶自己學習和成長道路時,印象最深刻的往往是那些給我們人生以啟發,以自己實際行動照亮學生生活道路的老師。為師者,應知任重道遠,須重師德修養。
新世紀,黨中央高瞻遠矚,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對人才培養提出更高的要求,培養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時代賦予教育、特別是教師的神聖使命,再造師魂,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