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學:正向心理學觀點
點閱:3其他題名:正向心理學觀點
作者:陳如山等編著
出版年:2016
出版社:國立空中大學
出版地:新北市
集叢名:生活科學系叢書
格式:PDF,JPG
頁數:384
ISBN:9789860470956
分類:心理學  SDG3 健康與福祉  
附註:國立空中大學用書 2025年1月初版8刷
人本心理學家 Abraham Maslow(1954)曾說過:心理學在負向研究的成就遠勝於正向的成就,這結果使心理學偏向於個人的缺點、病痛和罪惡,多過於人的潛能、德行、理想的渴望與抱負,或追求心靈的高度,就好像是心理學甘願自限於人性的黑暗、粗鄙、匱乏面,或寧願在公允判別的半途之中。(張傳琳等著,2013,頁 4)有鑒於此,吾人因而更要關注在正向人性力量,美德和品格長處。Seligman Martin(正向心理學創始者)也認為心理學看重的是幫助人,使人的生活能更完美,更能增加生產力,以及發展和培育人的潛能與天賦。他極力鼓吹心理學者共赴兩大使命:「培育人才」和「提高生活品質」的任務(Seligman, 2000),因此在許多心理學者積極參與下,陸續發展正向心理學相關期刊論文,成為一個心理學的新興運動。原先人文心理學家所倡導的關於人類幸福、快樂、繁榮相關的理論和實踐,由於從正向心理學者所致力擴展的研究中獲得支持,而有更廣大的發展。不但在各國學界,甚至在美國也得到多年學者的支持,英國威靈頓學院(Wellington college) 成 立 全 世 界 第 一 所 教 導 學 生 如 何 正 向 思 考 的 高 中, 校 長(Anthony Seldon)曾在哈佛大學教導正向心理學,並邀請英國劍橋大學幸福科學專家 Dr. Nick Bay Lis 為學生開設「快樂幸福課程」,並引起廣大迴響。英國劍橋大學也成立幸福感研究院正向思考研究中心,後來又有一些學校共同成立「應用正向心理學中心」。
2007 年 9 月英國教育部長宣布各公立中等學校開設快樂、幸福和禮儀的大規模實驗課程,幫助青少年了解及辨認自己的情緒,進而提升自我學習能力與幸福感。美國哈佛大學也於 2002 年開設教授「更快樂」的正向心理學課程,後來成為最受學生歡迎的課程。
幸福快樂是不是人類普世的信仰?是否每個人都想尋求幸福快樂妙方?各國是否都想尋找幸福方程式?幸樂是否需要學習?幸福的內涵是甚麼?如何得到幸福?這是本課程想邀請各位一起探討的。首先,談幸福,先由正向心理學的根源談起。正向心理學的根源,可溯自哲學和宗教的影響,其中所關注的幸福和滿足,是人與生俱來的需求與渴望,人人都可望擁有快樂、幸福與圓滿的人生。古希臘三哲之一的 Socrates 指出,通往幸福的道路是認識自我,由認識自己起,滿足於自己的現況,接受自己的不足,不但不自卑反而勇敢面對它,激發出能量,努力不懈,勇於追求的就是一種真正的幸福,這也就是正向心理學所要探究的人性力量和特質,並據以開展幸福人生的高峯。Socrates 的弟子 Plato 曾提出「洞穴說」的寓言,說明了幸福就是尋找生命中更深刻的意義。人若被自我的狹隘愚拙和固執所限制,有如深陷洞穴而不自知,智者就是脫離這些幻象與限制,走出洞穴的人。只有當人能察覺到自己被感官與肉體所束縛,所見所聞皆受限與無知的困境,有如在洞穴之中,要走出自我的限制與狹隘,才能追求到幸福。正向心理學所研究的覺察,若個人太專注於內在負向情緒或悲觀的解釋型態,就會陷入狹隘的感官症狀或無助絕望之中,有如身陷傳說心理學所治療的洞穴。
Plato 的學生 Aristotle 主張,幸福即是在一生中按照美德和理性生活,人應有的生活就是追求善的生活,目的就是要實現幸福,所以人必需有合乎社會需要的美德。Aristotle 的幸福觀認為人若能遵循道德規範且實踐美德,必能達成靈魂的和諧,而獲得伴隨德行而來的快樂。因此真正的幸福生活,就是含括內在的善與外在的理想生活。快樂是世人所追求的生活目標,能發揮美德的人活得比較快樂,幸福的人也是具有各種美德的人。
西方宗教信仰中所重視的核心道德、價值與希臘三哲的幸福、快樂與美德等論述相似,將幸福與德行相提並論,也將聖與善連結,且普及到所有人類,每一個人都有達成實踐善的能力,也因此每個人都可以獲得幸福與快樂。這種宗教與文化中對於美好生活的信念,就是延伸成為正向心理學的核心論述,因為正向心理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就是幸福、快樂與向善的內在人性力量與特質。於是,正向心理學的研究融會貫通了宗教與文化中的概念,從中整理出判斷美好人生的基準,並發展出更有效、正確與切合時代精神的心理學理論。
正向心理學著重於三方面的探討,在主觀層次,強調個人正向而積極的體驗,包括過去的幸福與滿足,當下的快樂與喜悅,以及未來的希望與信心;在微觀層次,考察人類正向的特質與性格,例如勇氣、毅力、寬容與愛等優良品質;在巨觀層次,分析同情、責任感、助人及公民行為等等公共美德,由此陶鑄出正向的人格特質,培養幸福健全的個人與助人成長的領袖,具有成熟同理的人際關係,且創造出精力充沛,關注人類福祉的正向人類組織。 (譚家瑜譯,2008,頁 11)正向心理學也是研究人類最佳心理運作狀態的學問,扮演銜接學習對象和社會的市井大街的橋樑角色,將嚴肅的學術研究和有趣的自助運動結合,邁向心理學深入鑽研表象,得出淺顯的概念,實用的理論,簡單的技巧與可行的原則。
本課程「幸福學」是由正向心理學的觀點所出發,分為九個章節,包括理論、操作與應用三大部分,由高旭繁老師執筆第一章幸福之意涵及相關理論,第二章幸福感之測量與相關研究;韓佩凌老師撰寫第三章正向心理學發展與範疇,第四章正向心理學的實務與應用。操作部份由陳如山老師負責第五章幸福方程式與第六章幸福桃花源,第七章張歆祐老師負責正向心理學在高齡者族群上的應用;以及實務應用部分,由李燕蕙老師詳述第八章的正念療法與第九章的正念幸福課程。這些章節不但以正向心理學的核心議題為基礎,探討以正向情緒、正向特質、正向人際關係、正向組織的研究發現幸福感的相關理論,影響幸福感的因素與測量,尤其是加入華人的幸福感與幸福觀等層面,據以架構出幸福學的梗概,在愉悅的生活、投入的生活,有意義的生活中得到滿足,增加對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幸福快樂,並且由每天可應用的正念覺察,循序漸進的 4 週課程中啟動創造力的旅程。另外,也幫助高齡者正向老化,鍛鍊心理活動,做好生活規劃。經由章節鋪陳,理論探討,案例分享,練習活動,故事啟發等,這些都是作者群的精心合作的成果。期望能與各位共同建構出幸福、快樂與圓滿的生命藍圖與桃花源,大家共同努力使臺灣成為幸福島。
有一首禪詩描繪追求幸福的心路歷程:終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雲,歸來偶過梅花下,春在枝頭已十分。
但願我們都能以清明敏銳的心,用心覺察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實踐出你我的幸福之道,活出幸福圓滿的人生。